活力內蒙古 | 厚植沃土 「新」中有「數」

一座開園不足1年的產業園,如何吸引註冊企業433家、聚集數字人才超千名?6月24日,人民網「行進中國」內蒙古調研採訪團一行來到呼和浩特數字經濟產業園,感受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沃土。

航拍園區大樓。呼和浩特數字經濟產業園供圖航拍園區大樓。呼和浩特數字經濟產業園供圖
記者瞭解園區招商政策。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記者瞭解園區招商政策。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在展示大廳內,產業園董事長邢利君向記者介紹了園區優勢,「從地理位置上講,產業園位於呼和浩特市新城區,距離呼和浩特東站、地鐵都很近,緊鄰多條城市快速路,附近有成熟的商業配套服務,工作、生活都很便捷。在招商方面,新城區政府與園區共同出台11項優惠政策,如租金折扣優惠,企業人才住宿服務和補貼,入駐企業根據經營情況年終綜合評價最高享受房租60%的現金補貼以及政府引才獎勵、項目資金獎勵、重大活動補貼等獎勵扶持。」他表示,園區在公司註冊、宣傳展示、業務對接等各方面提供服務,大力吸引行業領軍人才、科技研發人才、高校畢業生等,做好園區人才「引、育、留、用」各環節服務保障工作。

記者體驗MR眼鏡。人民網記者 孝金波攝記者體驗MR眼鏡。人民網記者 孝金波攝

「戴上MR眼鏡,一架飛機的發動機就會出現在眼前,選定其中的一個設備可以看到相應的文字介紹。」走進產業園嶄新的辦公大樓,內蒙古華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偉邀請記者體驗高仿真、沉浸式、可虛擬互動的學習場景,「充分認識了各個零部件之後,還可以學習‘親手’組裝,整個培訓過程在平台上都可以記錄下來。」

該公司主要從事軟件開發、數據安全、系統集成和運維服務等,「相比之前的辦公地點,園區地理位置優越、辦公環境嶄新舒適、房租有減免,帶著對園區發展的信心,開園之後我們第一時間就入駐了。」田偉說。

內蒙古科電數據服務有限公司獲得的專利。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內蒙古科電數據服務有限公司獲得的專利。人民網記者 張雪冬攝

走進內蒙古科電數據服務有限公司,牆上掛滿了專利證書和各類資質認證,「我們自主研發的人員現場作業安全管控平台,適用於電力、能源、化工、建築等行業,結合安全智算大腦模型,智能研判現場作業中環境、設備、人的行為等安全要素,將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階段,平台已經在內蒙古能源集團、內蒙古電力集團的智慧工地開展應用。」內蒙古科電數據服務有限公司總裁曹玲表示,在各級政府和園區的大力支持下,公司將通過不斷提升自身核心競爭力,為呼和浩特市數字化發展賦能。

數字化展示中心。呼和浩特數字經濟產業園供圖數字化展示中心。呼和浩特數字經濟產業園供圖

按照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產業引領、集聚、孵化、培育、共享的思路,呼和浩特數字經濟產業園構建一園多基地的產業佈局,發揮頭部入駐企業帶動作用,招引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集聚發展,助力傳統產業升級,推動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白建平、孝金波、趙夢月、張雪冬、道日娜、張力洋、李睿、齊浩男、張聿修、孟佳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