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陳忠祥:一朵浪花和大海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謝誌娟

陳忠祥第一次坐火車出遠門是在1978年,18歲的他從隴海鐵路的雲田鄉小站前往蘭州求學,車程約有六七個小時。

最近一次坐火車是在前些天,64歲的陳忠祥坐火車從蘭州回定西,與46年前相近的路程用時不到30分鐘。

儘管沿途每座橋樑、隧道都熟稔於心,長期在天蘭線上工作的陳忠祥仍心生感慨:「真是飛一樣!從蒸汽機車到電氣化複線再到高鐵,鐵路事業的迅猛發展,與祖國的日新月異同頻共振。而我的個人夢想也融入了這張國家「大藍圖」,真是無比自豪。」

陳忠祥在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為青工做演示。(配圖均由受訪者提供)

(一)

20世紀80年代初,陳忠祥從鐵路院校畢業到天蘭線上的隴西工務段工作,那時服役30多年的天蘭線已過壯年,「我們更像是橋樑醫生,做得更多的是檢查病害和維修。」

發展的腳步一刻也未停止。鋼軌從一米長43公斤重的43軌到50軌,再到60軌,軌枕從兩人抬的木枕到4人抬的鋼筋混凝土軌枕,再到的8人抬的預應力混凝土Ⅲ型軌枕,鐵路基礎越來越穩、橋樑跨度越來越大、火車速度越來越快。與中國鐵路一同腳踩堅實大地步步向前的陳忠祥,也從一個年輕的橋隧工成長為全路首席技師,榮獲諸多國家級榮譽。

2008年,陳忠祥第一次坐上了高鐵,時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際鐵路讓他震撼不已。那一刻,陳忠祥意識到高鐵將成為未來趨勢,要跟上時代,必須掌握新技術。於是,他辭去了車間副主任的職務,專心自學高鐵技術。蘭新高鐵開通之際,陳忠祥毛遂自薦,站在了高鐵的講台上,不久他取得了高鐵師資資格證。

陳忠祥在寶蘭高鐵線上檢查橋樑支座。

(二)

退休後的陳忠祥可不閑。

「一花獨放不是春。這話聽著老套,可這個道理千真萬確。國家給我這麼大的平台、這麼多的榮譽,怎麼發揮作用?」作為一名首席技師、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陳忠祥覺得有太多事要做。

於是他繼續站在講台上,給年輕的橋隧工傳授技藝、給年輕的大學生講成長。「我特別喜歡和年青人打交道,感覺特別有意義。」4年里,陳忠祥為大學生授課30多場。最熱烈的環節是課後互動時間,「年青人會有很多問題要問,互動時間會一再延長。」

橋隧工挺辛苦的,怎麼堅持下來的?

會不會迷茫?

迷茫時怎麼辦?

被問的最多的這些問題,使陳忠祥更覺得自己肩負責任,「我學了個新詞,叫職場新人的‘社會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感到迷茫是正常的。」

陳忠祥會誠懇地告訴那些即將邁入職場或剛入職場的年青人,「迷茫不可避免,但不要陷入迷茫。去做具體的事,讓自己充實起來。」在陳忠祥看來,人一生最重要的是有想法,為什麼有的人畢業時只覺時光匆匆、所獲不多?是因為沒有想法。他會告訴年青人,「五年十年後,你們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有沒有想法。」陳忠祥所說的「想法」,是目標,是夢想,是對美好人生的嚮往與奮鬥。

今天的陳忠祥有一個非常具體的願望:「我想給幼兒園或小學的孩子講講‘高鐵為什麼跑得這麼快?’」他說,想在孩子們心裡種下一顆愛科技、愛國家的種子。

陳忠祥和青年朋友談崗位學習。

(三)

曾有人問陳忠祥:「什麼樣的橋隧工是合格的橋隧工?」

那一年,陳忠祥已年過半百。「我當時就愣住了,二三十歲時,這問題張口就能回答,掌握那些操作技能的應知應會就是答案。可在我五十多歲時,什麼是合格呢?」

思忖之後,陳忠祥回答了一個字:愛。

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橋隧工,他學無止境,學技術、學理論、學溝通……也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向專家、模範、身邊人學習的機會。

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橋隧工,他腳踏實地,隨時能俯身鑽進逼仄的空間,也能學著拿起筆杆子寫出教材,只為更多一線工人能更快更好地掌握技能。

為了成為一名合格的橋隧工,他勇於創新,孜孜不倦琢磨用最優的工藝把活幹得最完美。

……

堅硬泥石鑄就的橋隧是陳忠祥心中最軟最暖的記憶,他的電腦桌面永遠是橋的畫面,出去旅遊時一定要和橋合張影……千言萬語、千思萬緒,可不就濃縮為一個「愛」字嗎?

「一路走來,我和我的祖國就像一朵浪花與大海,密不可分。在新中國75年的歷程上,我為自己做過的一點點努力而榮幸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