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好祖國的「千里眼」

    雷達站官兵高擎英雄的旗幟走上陣地,開展系列儀式教育。馬冰/攝
    雷達站官兵高擎英雄的旗幟走上陣地,開展系列儀式教育。馬冰/攝    雷達站官兵高擎英雄的旗幟走上陣地,開展系列儀式教育。馬冰/攝
    雷達站官兵在陌生地域緊急奔赴戰位。餘紅春/攝

    屹立雪山之巔,官兵們目光警惕,忠誠守護大好河山。朱元強/攝

    甘巴拉雷達站機動分隊鐵路行軍。鄭磊/攝    甘巴拉雷達站機動分隊鐵路行軍。鄭磊/攝

    「我們都是雪域高原空軍人,我們都是甘巴拉精神傳承者!」6月24日,「空軍紅色地標巡禮」活動走進西岸戰區空軍某旅「甘巴拉英雄雷達站」,在駐藏空軍某部舉行的先進事蹟報告會中,甘巴拉雷達站5位代表登台發言,他們的精彩講述響徹禮堂,贏得了台下官兵的熱烈掌聲。

    「甘巴拉」在藏語中的意思為「不可踰越的高山」。在海拔高度5374米的雪山之巔,甘巴拉雷達站官兵常年駐守在這裏。

    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達站,這個站有著光榮歷史,自1965年建站以來,官兵克服極端惡劣自然環境,紮根雪域高原,出色完成各項任務。1994年6月28日,中央軍委授予該站「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榮譽稱號。

    近年來,隨著裝備升級、任務轉換,一代代甘巴拉人「甘願吃苦、默默奉獻、恪盡職守、頑強拚搏」的精神沒有變。甘巴拉雷達站在黨的指引下接力奮鬥,支撐空防預警一線,保障日常體系訓練,托起西藏與周邊地區的空中橋樑,連續多年保持先進,榮立集體二等功3次、集體三等功3次,16人次受到空軍以上表彰,2016年被中央軍委評為「全軍先進基層黨組織」,2022年當選空軍首屆「空天先鋒」。

    「鋼釺打不進,人也要紮根」

    「1962年10月,中央軍委抽組原南京軍區兩個雷達團部分人員進藏,大家鬥志昂揚,從江南水鄉奔赴雪域高原,行軍4000多公里,挺進邊關一線。」今年6月25日,中央軍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榮譽稱號30年前夕,20多位曾經在甘巴拉雷達站工作過的老兵回到了這個熟悉的連隊。走進榮譽室,老兵林紅衛忍不住激動地為面前的年輕官兵講述起老一輩甘巴拉人的故事。

    1965年10月,上級命令他們留在高原組建雷達站,擔負預警空防任務。勘測選址時,時任參謀張在安帶領官兵一次次徒步攀爬陡峭的山坡,腳趾甲脫離皮肉、鮮血淋漓。林紅衛說,那10個已經畸形的腳趾令人觸目驚心,他打心底敬仰這位前輩。

    「雷達天線第一次運上陣地,就被九級狂風吹得亂轉,打地樁固定時,由於凍土太硬,鐵錘一次只能攻入1釐米,官兵們喊著號子輪換上場,硬是將三角鋼砸成了‘麻花’。」命令下達不到兩年,官兵們就把雷達天線架上了甘巴拉山頂,開始擔負戰備值班任務。林紅衛說:「靠著這股‘鋼釺打不進,人也要紮根’的決心,甘巴拉人一直堅守雪域高原,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任務。」

    在「甘巴拉英雄雷達站」榮譽錦旗前,林紅衛對面前的年輕官兵說:「這是一代代甘巴拉人通過奮鬥獲得的,現在,這面旗幟交給你們啦!」

    人群中,一級上士白濤聽得格外入神,作為甘巴拉雷達站「5374學習課堂」的政治教員,聽完這段熟悉的歷史,白濤內心被老兵的那股精氣神深深觸動。

    白濤大學畢業後在成都市的一所小學任教,為了實現自己衛國戍邊的夢想,參軍入伍來到甘巴拉。那時,一心想要考軍校成為軍官的他,因2.1分之差遺憾落榜,萌生了退伍的念頭。

    「你真的想退伍嗎?當不了軍官,難道就不能當一個好兵嗎?」班長唐可看出了白濤的心思,對他說,「榮立二等功的老兵王勝全,在自己的平凡崗位堅守了20多年,幹出了不平凡的事業,你要是沉下心在這裏紮根,也能成為像他那樣的‘兵王’。」

    「‘5374’代表的不僅是雷達站海拔高度,更是官兵們的精神高度。」在唐可的帶領下,白濤開始在「5374學習課堂」深入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漸漸地,他透過榮譽室里的一塊塊榮譽獎牌、一張張歷史照片,彷彿看到了老一代甘巴拉人奮鬥的身影,他們從不叫苦叫累,竭盡全力保障好每一批空情、站好每一班崗……白濤心中模糊的答案變得明晰,把「紮下根成長,沉下心奮鬥」寫在了自己的筆記本上。

    不久,在「5374學習課堂」一次關於青春奮鬥的討論中,白濤有感而發:「人生過得有意義不在於身處哪個崗位上,而是能夠立足本職,我們是保障空情的重要一環,只要專業過硬,在平凡的崗位上同樣能實現價值。」

    這次討論結束後,白濤鄭重向上級遞交了留隊申請書,通過自己的刻苦訓練和認真學習,最終順利選改為軍士。

    憑藉自己曾經當過教師的經驗,白濤成為了站里的政治教員,他講授的《鐵心跟黨走、崗位勇擔當、熱血青春讓信仰之花在高原綻放》被空軍機關評為優質影片網課,個人也被戰區空軍評為「優秀政治教員」。

    在連隊榮譽室內,這名90後戰士說:「老一輩人為甘巴拉創造了光榮的歷史,作為年輕的一代,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去奮鬥,為英雄旗幟書寫新的榮光。」

    「山高標準更高,缺氧不缺鬥志」

    「今天,我終於回到了這個讓我日夜想念的地方!」去年年底退休的老兵王勝全,穿上掛滿軍功章的軍裝,再次回到自己堅守了28年的陣地時,不禁感慨萬千。

    「王班長,您為什麼可以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堅守這麼久?」主題活動現場,幾名吸著氧氣的記者,圍著這位退休的一級軍士長採訪了起來。

    「剛來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幹多久。」王勝全回答說,「第一次值班時,心情十分激動,可稍微一動就感覺頭昏腦脹,喘不過氣,但我發現,身邊的戰友們並不怕苦,每次都搶著上山。」

    「在陣地值班,不僅能鍛鍊本領,更能考驗意志,還能昇華思想境界,所以大家都很珍惜。」當時的雷達技師胡大慶,是這樣對他說的。

    「交班不交故障,沒有什麼比空情保障更重要。」那天,一部雷達在胡大慶即將下山交班的時候出現故障,胡大慶決定留在山上,帶著大家爬上爬下維修裝備,直至第二天故障排除,天線又運轉起來。

    從那以後,王勝全咬緊牙關,踐行著甘巴拉人「山高標準更高,缺氧不缺鬥志」的誓言,努力完成一批批空情保障任務,成為了這裏服役時間最長的兵。

    「上過多少次陣地?」「排除了多少故障?」「保障了多少架次飛行?」面對記者提問,王勝全摸了摸頭髮幾乎快掉完的頭頂,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他只記得這一個數據——情報合格率100%。

    「有人說,在高原上躺著就是奉獻,但對於我們甘巴拉人來說,身體吃苦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王勝全退休後,二級軍士長申董初成為站里兵齡最長的兵,這名全軍「紅旗車駕駛員」,正帶領著官兵在「頭腦吃苦」的道路上奮鬥。

    晨霧中,一聲急促的戰鬥警報響起。申董初全副武裝,衝出營房,躍入雷達天線車,駕駛頭車帶領車隊按時抵達陣地。他們平陣地、拉天線、架電台,短時間內,空中「敵」情態勢迅速傳輸至指揮部。

    「又快了一些!」看了看手錶後,申董初喘著粗氣,臉上露出笑容。這些年,隨著機動雷達列裝,甘巴拉雷達站正從「守山頭」向「強機動」轉變。為此,機動分隊常年深入高海拔地區,大家在極度缺氧環境中突破身體極限,高原作戰能力越來越強。在他們的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快點、再快點」。

    隨著雷達部隊轉型加速,裝備更新越來越快,申董初與戰友們不再滿足於掌握手中裝備,更是向著「一專多能」的方向發展。現在,這名已經安全行駛百萬餘公里,掌握數十種車輛駕駛維修技能的老兵,正利用任務間隙學習通信、偽裝等專業的知識。

    「開機就是戰鬥,值班就是作戰」

    仲夏時節,雨水夾雜著冰雹突降甘巴拉,伴隨著刺耳的警鈴聲,甘巴拉雷達站官兵沿著84級戰備台階,快步衝上戰鬥值班崗位。

    在常人走路需要「三步一喘」的高海拔地區,官兵們的步伐從未放慢,他們通過大口喘氣的方式,儘可能保持身體適應戰鬥的狀態。「增開雷達、調整頻率、定向掃瞄……」雷達站站長餘建釗不斷下達口令,各席位密切協同操作,一張天網鋪向長空,目標立即在螢屏顯現。

    「開機就是戰鬥,值班就是作戰,守衛我們領空一刻也不能停歇。」餘建釗介紹,一位曾經來到甘巴拉陣地的詞曲作家,為官兵寫下了一首歌,把他們比作「明亮的眼睛」,這首歌寫到了大家心裡,深受官兵喜愛。這麼多年來,官兵始終把自己當作「守衛祖國的千里眼」。

    在甘巴拉雷達站陣地,遠眺山下機場起落的一架架民航客機,餘建釗說:「信息化戰爭中,‘眼睛’的作用越來越凸顯,‘眼睛’容不得一粒‘沙子’。」

    三級軍士長唐可,忘不了第一次走出雪山參加體系演習的經歷。在第一個演習日,他所在戰位的雷達顯示屏上光點交錯,情況非常複雜,加上突如其來的電子干擾,大家手忙腳亂。

    「甘巴拉人連‘生命禁區’都能征服,怎麼能在打仗上掉鏈子?」唐可與戰友們研究各類目標雷情特性,主動向兄弟部隊骨幹請教,對照資料、調閱錄像、對比數析,一遍一遍模擬練習,逐步找回戰鬥狀態。接下來的演練日,他們連續準確提供雷情保障,助力任務分隊獲評「優秀」。

    「複雜電磁環境是雷達兵的難點痛點,必須當成我們訓練的重點。」演練回來以後,唐可與戰友們展開了一場熱烈討論,反思演練中出現的問題,尋找差距。後來,他們購置施放干擾設備,邀請兄弟單位骨幹充當對手,逐步掌握了應對之道,預警能力顯著提升,在上級組織的複雜電磁環境演練中,捕捉到了高威脅目標。

    近年來,甘巴拉雷達站官兵加速融入體系,深研武器裝備全功能運用,強訓「搶報第一點」「捕捉低慢小目標」等重難點內容,不斷提升情報準確率,雷達組網預警能力穩步提升。

    「將預警信息和火力系統融合,可以提升火力打擊效率。」在甘巴拉雷達站模擬訓練室,幹部張冬正帶領官兵開展信火協同訓練。隨著新型裝備列裝和對戰場環境的深入研究,他們在發展信息化火力的背景下漸漸摸清了其中的門道。面對演習中複雜情況時,他們精準操作手中的裝備,多次為兄弟部隊提供信息支撐。

    「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戰爭形態正在加速演變,信火協同將面臨更多未知課題。」張冬沒有滿足於現狀,不斷與戰友們探索研究信火協同新戰法。

    前不久,甘巴拉雷達站與地空導彈部隊開展複雜電磁環境下的信火協同訓練,他們輸送的雷達情報精準引導火力輸出,幫助地導部隊準確命中目標。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裴楠 通訊員 肖航 丹恩棟之 範雲龍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6月27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