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受訪青年肯定家鄉發展對自己吸引力大

    「家鄉」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意義。為了尋求個人發展,有人離開家鄉,也有人回到家鄉,還有的人在兩者之間權衡,選擇到離家鄉近一點的地區發展。隨著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持續推進,各個地區的區位優勢愈發明顯。你如何看待家鄉的發展前景?你會選擇到離家鄉近一些的地方發展嗎?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500名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0.4%的受訪青年覺得家鄉所屬區域的發展對自己的吸引力大。

    95後東北人劉雲漾曾到外地工作,學習開店經驗,今年她回到遼寧大連,在當地開了一家餐館。她對東北有著很深的依戀,回到曾經生活多年的城市讓她感到很親切。

    北京交通大學大三學生馮靜的家鄉在甘肅蘭州,來北京學習後,她感受到大城市的魅力,但相較而言,還是更喜歡家鄉的環境,覺得生活壓力小很多,「如果有好的工作機會,我更想回家鄉發展」。

    「每個人都期待自己的家鄉發展得更好。」馮靜覺得,在區域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進一步加強產業優勢,對青年更友好,會吸引更多年青人回家鄉奮鬥。

    調查顯示,對於東北地區、西岸地區的吸引力,受訪青年均首選「房價、物價等生活成本相對較低」。

    「校招時有很多企業來學校宣講,越南語、泰語、印尼語是學校的優勢專業,工作機會比較多,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也很有競爭力。」廣西民族大學越南語專業的00後江瑤說,廣西離越南很近,有天然的地理優勢,有不少越南的商人、遊客和留學生來廣西生活,也有很多人到越南做生意,彼此交流很頻繁,對越南語專業的人才需求量比較大。

    江瑤即將被外派到越南工作,她希望進一步打磨專業能力,積累經驗。對於更長遠的規劃,她表示可能會回老家重慶發展,「首先是離家近,另外重慶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備、出行便利,房價也能夠接受,對我來說比較有吸引力」。

    去年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的葉彥雷選擇到安徽蕪湖發展。「近些年,中部地區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方面持續發力,比如我所在的蕪湖,產業特色就很鮮明,產業體系比較完整,擁有一批國際國內領先企業。比如,當地通過打造航空產業園和發佈好的政策,為低空經濟和通用航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量子計算芯片安徽省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賈誌龍博士在合肥生活快10年了,他對合肥的產業發展、城市建設有深刻的體會。在他看來,合肥的科研實力在全國比較靠前,尤其是量子行業,走在全國前列。另外,合肥的交通非常便利,為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各種生產要素能高效便捷地流動,高校之間、產業鏈公司之間能緊密交流。

    調查顯示,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快(47.7%)及科教資源富集、科研創新能力強(44.0%)是受訪青年認為中部地區的優勢所在。

    作為一名在合肥工作的武漢人,賈誌龍很關注滬渝蓉高鐵的建設,這條高鐵全線建成後能大大縮短沿線城市之間的交通時間,有力加強各個城市的協調聯動。「中部各省有很強的區位優勢,可以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對接,而且科教資源富集、製造業鏈條比較全面、基礎設施設備比較完善,再加上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都是吸引年青人到此發展的重要方面。」

    隨著越來越多利好政策向中部地區傾斜,葉彥雷相信,未來中部地區會越來越有吸引力,投身中部地區的年青人也能夠有機會發揮所學,實現個人發展。

    此次調查的受訪者中,男性佔52.7%,女性佔47.3%;00後佔19.4%,95後佔32.5%,90後佔33.8%,85後佔14.3%;家鄉屬於東區地區的佔32.5%,東北地區的佔26.6%,中部地區的佔31.7%,西岸地區的佔9.2%。

    (應受訪者要求,劉雲漾、馮靜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 王誌偉 實習生 韓子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6月27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