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沿著大運河看安徽|淮北:讓古老大運河煥發時代新風貌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扼汴河咽喉,當南北要衝。」在淮北市濉溪縣,柳孜運河遺址,證明了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確切方向,是中國運河考古的重大成果,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6月26日,「何以中國·沿著大運河看安徽」系列網絡傳播活動走進柳孜運河遺址永久性保護大棚項目施工現場,探尋運河古韻如何新生。

柳孜運河遺址永久性保護大棚項目施工現場 黃洋洋/攝柳孜運河遺址永久性保護大棚項目施工現場 黃洋洋/攝

柳孜運河遺址,屬於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故道遺址。1999年、2012年該遺址經過兩次考古發掘,發現唐桑治時期的河道、河堤、石築橋墩、道路等重要遺蹟,出土9艘木質沉船及大批陶瓷器、骨角器、石錨、銅錢等重要文物,填補了運河考古的多項空白。其中,石築橋墩是我國大運河建築遺址的首次發現,在運河內發現如此多沉船尚屬首次,大量隋唐桑治以來3個朝代、20多個窯口的精美瓷器尤為珍貴。

「為了保護好、傳承好大運河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濉溪縣於2023年啟動了柳孜運河遺址永久性保護大棚項目建設。」濉溪縣文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許仲秋向記者介紹,該項目總投資1.35億元,擬在柳孜運河遺址區建設10000平方米永久性、封閉式保護大棚,完善現有柳孜運河遺址本體保護設施,主要用於大運河遺址展示、隋唐運河文化的展示宣傳,為柳孜遺址文化提供保護展示空間。

柳孜運河遺址永久性保護大棚項目施工現場 黃洋洋/攝柳孜運河遺址永久性保護大棚項目施工現場 黃洋洋/攝

柳孜運河遺址永久性保護大棚項目為多層建築,地上一共2層,其中地上一層為封閉性建築——保護遺址基坑,地上二層為展陳博物館。項目採用大跨度鋼結構,建築外形模擬船的桅杆形狀,保護大棚承重基礎落於非重要遺址點,最大限度減少對遺址基坑的干擾和破壞。目前鋼結構工程等已進入尾聲,預計今年年底竣工,2025年5月向社會公眾開放。

許仲秋向記者透露,大棚項目施工完成後,將規劃建設遺址博物館、考古模擬體驗中心等項目,利用聲光電、5G等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遺址現場展示設計,還會進行與運河歷史相關聯的雕塑的設計等,讓遊客更好地瞭解遺址碼頭的歷史由來,系統展示運河結構、河道變遷等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增強運河文化的影響力和生命力。(記者 張賢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