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力電動汽車,中歐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案啟動磋商

當地時間6月24日,歐盟發言人表示,歐盟委員會(以下簡稱「歐委會」)將在本週與中國就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案進行會談。

此前在6月22日,根據商務部發佈的消息,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應約與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兼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舉行影片會談。雙方商定,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案啟動磋商。

6月26日,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毫無疑問此次磋商中方的主要目的就是與歐方對話協商取消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加征臨時反補貼稅。

中歐就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案啟動磋商

「中方多次敦促歐方回到中法歐領導人三方會晤共識的正確軌道上,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並早就做好了磋商準備。」6月22日王文濤在會見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部長哈貝克時表示,如果歐方一意孤行,中方將採取必要行動,包括向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提起訴訟,堅定捍衛自身正當合法權益。如果歐方有誠意坐到談判桌前,中方也願通過對話協商,照顧彼此合理關切,以理性和專業的方式,避免貿易摩擦擴大升級。

這是繼6月12日歐委會預披露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初裁結果後,十天內商務部第5次就此事進行回應。

以德國為代表的歐盟國家也呼籲中歐之間通過磋商來解決問題。哈貝克同日表示,在當前形勢下,加征關稅是最糟糕的手段,將會陷入貿易摩擦升級的惡性循環,只有對話協商才是解決問題之道。德方讚同中方關於通過對話解決問題的提議,並將向歐委會轉達,期待歐中雙方以建設性態度,通過協商談判,找到可行的解決途徑。

白明表示,雙方啟動磋商說明不排除歐盟有放棄徵稅的可能性,不過磋商過程中歐盟會提出某種程度的訴求,「歐盟的態度至關重要」,損害中國企業合法權益、不利於中國企業發展的訴求,中方定不會接受。

白明強調,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不利於歐盟自身綠色發展。「歐盟強調綠色發展,中國電動汽車可助歐洲綠色低碳轉型一臂之力,但現在歐盟的做法卻是延遲其自身綠色發展。」

報告顯示中國車企對在歐洲建廠持開放態度

在經過了八個月的調查後,今年6月12日,歐委會發佈關於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初裁披露,擬對進口自中國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

其中,對抽樣調查的3家企業比亞迪、吉利和上汽集團,歐委會擬將分別加征17.4%、20%和38.1%的臨時反補貼稅;對其他未被抽樣但配合調查的電動汽車製造商,統一加征21%的加權平均稅;未配合調查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將被加征38.1%的臨時反補貼稅。

目前歐盟對進口電動汽車徵收10%的關稅。若加上加征的反補貼稅,意味著比亞迪旗下電動汽車出口至歐洲要繳納的關稅將達到27.4%;吉利達到30%、上汽集團達到48.1%。

歐委會公佈的未被抽樣但配合調查的企業包括愛馳、江淮、寶馬、奇瑞、中國一汽(含一汽豐田、一汽-大眾、一汽-大眾奧迪等)、長安、東風、長城、零跑、南京金龍、蔚來、特斯拉和小鵬,這些企業將被徵收21%的加權平均稅,即進口關稅合計將達到31%。其中,特斯拉已經要求接受單獨調查,以期降低關稅稅率。其他未配合調查的企業,則將面對高達48.1%的關稅。

在歐委會發佈上述初裁結果後,上汽集團、吉利控股相繼回應。「集團將密切關注事態的發展,並採取一切必要的法律和商業措施,切實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和全球客戶的利益。」上汽集團發佈聲明稱。吉利控股集團表示,將密切關注歐盟委員會的相關動態,繼續就此事與相關方跟進,採取必要措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和全球用戶利益。

「反補貼調查是針對企業出口產品是否存在政府或公共機構提供的相關補貼,對進口國國內產業造成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威脅進行調查,繼而判斷是否要採取貿易救濟措施。」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不同企業被認定接受的補貼不同,所被徵收的關稅稅率也不同。中國純電車型在歐洲性價比優勢明顯,加征關稅後預計短期可能會對中國車企出口量有影響,但「不至於讓中國車企完全出不去」。

根據《綠動歐洲——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在歐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自歐盟宣佈反補貼調查以來,分別有73%和67%的受訪中國企業表示反補貼調查對其歐洲市場銷量和品牌聲譽產生負面影響;83%的受訪企業表示其歐洲合作夥伴表達了對合作的擔憂,歐洲各類經銷商、租賃公司開展合作的積極性、配合度明顯降低;82%的受訪企業表示對歐投資信心有所下降,72%的受訪企業表示其歐洲本地僱員對工作前景表示擔憂。

不過,儘管面臨重重挑戰,《報告》調研顯示,中國企業仍然表達了在歐洲長期發展的意願。67%的受訪企業表示歐洲市場對其全球佈局的重要性不變,將持續深耕歐洲市場,六成以上受訪企業對未來五年內在歐洲建廠持開放態度;此外,多數受訪中國新能源汽車及相關企業反饋2024年在歐洲有員工進一步招聘計劃。

車企加速歐洲本地化生產製造

歐盟中國商會秘書長方東葵認為,對中國產的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其長遠目的之一包括促進歐洲企業回到本土生產電動汽車,當然也驅動中國車企到歐洲建廠,避免歐盟「空心化」。從中國企業視角看,靠近市場的本土化終將是發展策略,但歐方舉動或加快這一過程。

此前,中國汽車出口歐洲市場以收購為主要方式。上汽集團、吉利控股集團收購了英國MG和富豪後,通過收購獲得技術和經驗,逐漸在歐洲市場立足。

近三年內,中國汽車在歐洲的汽車產業投資逐步轉向以綠地投資為主。榮鼎集團發佈的報告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對外直接投資達282億美元(不包括比亞迪在匈牙利的工廠和國軒高科持有的斯洛伐克電池生產商25%的股份),創下歷史紀錄。在歐洲市場,中國向新能源相關產業的投資就達到47億歐元,約佔中國對歐投資的70%。

電動汽車及其產業鏈企業加速出海。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一季度,已有超10家中國車企和動力電池製造企業宣佈計劃或已在歐洲建廠。與此同時,為規避風險,更多車企未雨綢繆。

零跑汽車6月26日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零跑T03車型的首批試生產車輛已在Stellantis集團位於波蘭Tychy的工廠成功組裝。基於雙方的戰略合作,零跑汽車與Stellantis集團將根據業務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本地化生產。

上汽集團和奇瑞汽車也正加速推進研產銷本地化。「我們正計劃將中國新能源技術、綠色工廠引入歐洲。」上汽集團在6月13日發佈的聲明中表示。

奇瑞汽車則與西班牙伊保爾羅公司在西班牙巴塞隆拿設立合資企業,共同開發電動汽車新產品。根據協議,伊保爾羅公司將控股雙方組建的伊保爾羅工廠,奇瑞將側重與其開展電動汽車技術領域的各項合作。該合資企業計劃今年第四季度開始生產電動汽車,2029年將年產能擴大至15萬輛,並為當地創造1200多個就業崗位。

更早之前,2023年12月,比亞迪宣佈在匈牙利賽格德市建設新能源乘用車生產基地,成為首個在歐盟地區建設乘用車工廠的中國汽車企業。該工廠將在三年內建成並投入運營,主要生產在歐洲銷售的乘用車車型。

「長期來看,車企應提高產品競爭力,探索更多技術合作、投資合作等不同合作方式,進一步擴大和相關國家的合作利益。不能把貿易當做唯一的市場佔領手段,要更多地尋求國際投資和合作。」屠新泉表示。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冰

編輯 朱玥怡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