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窮荒山」蝶變「綠富美」 陝西全力繪就「以水富民」新畫卷

中新網陝西富平6月27日電 (記者 陳溯)6月下旬的黃土高原,陽光普照之下,昔日公眾眼中的「荒山萬壑」已經披上「綠衣」。陝西正悄悄蝶變,描繪出「由黃變綠、由綠變美、由美變富」的生態畫卷。

留下「生態之水」

中國是缺水大國,以黃土高原為主要地貌的西北地區更是普遍存在缺水少綠的問題。陝西人均水資源量1061立方米,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50%。為破解缺水難題,陝西全力推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提升全社會節水效能,努力留下「生態之水」。

在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溫泉河畔,記者看到,昔日一度乾涸斷流、雜草叢生的富平縣「母親河」已經換了一副模樣,水草豐美、蜿蜒曲折的美麗河岸吸引不少遊客前來散步休閑。當地為解決水源不足的難題,通過利用中水作為河道補充水源,同時,種植蘆葦、菖蒲、荷花等水生植物,全面淨化水體,形成一條城市綠色走廊。

溫泉河美景 中新網記者 陳溯 攝溫泉河美景 中新網記者 陳溯 攝

受土質、氣候等自然條件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水土流失是黃土高原的痼疾,治理水土流失是陝西改善生態環境的首要任務之一。

多年來,陝西全面加強水土流失治理。以榆林市為例,榆林位於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當地加強水生態保護修復,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淤地壩群,形成了層層設防、節節攔蓄的水土流失綜合防護體系,實現了水土流失面積由「增」到「減」、強度由「高」到「低」的歷史性轉變,年入黃泥沙由20世紀五十年代的5.13億噸減少到現在的2.12億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製。

陝西省水利廳副廳長左懷理表示,通過推動綜合整治,陝西水生態環境治理持續改善。2023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積較上一年減少1261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達到70.15%。

蝶變「金山銀山」

加強水環境治理、提升供水能力不僅帶來生態環境的改善,更帶來了產業興旺,陝西將自然之水轉化為富民之水,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以前農村人苦,我都不捨得給娃買奶粉,現在這種日子一去不複返了。」今年55歲的楊爭川是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莊里鎮楊家村的柿子果農,他向記者回憶道,過去家鄉很難見到綠色,到處都是荒山,一下雨山上的土都會被衝走,留下「溝溝壑壑」。近年來,富平縣全面治理環境,在山上植樹種草,改坡為梯,涵養水源,楊爭川家的柿子也越長越旺盛。

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莊里鎮楊家村柿子果園坡改梯 中新網記者 陳溯 攝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莊里鎮楊家村柿子果園坡改梯 中新網記者 陳溯 攝

作為全球蘋果生長優生區,近年來,延安大面積改種矮化密植果園,由於加強灌區建設、改進滴灌技術等,當地蘋果產業在水的滋養下實現快速發展。2023年,延安蘋果面積達到332.8萬畝、產量達到464.4萬噸,「洛川蘋果」「延安蘋果」蜚聲海內外,蘋果樹真正成為當地農民的「搖錢樹」。

左懷理表示,近年來,陝西省深入推進農村供水規模化建設、標準化管理、水質提升,2023年建成農村供水工程988處,改善提升受益人口221.8萬,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6.5%。完成18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恢復灌溉面積81.38萬畝,灌溉面積3477萬畝次,有力保障全省農業生產。

繪就「生態畫卷」

「近年來,黃土高原成為全國增綠幅度最大的區域。」陝西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徐田江表示,陝西省以「省之大計」「民之大事」要求,抓實抓細生態保護、防洪減災、節水控水等重大任務。黃河幹流(陝西段)全線連續兩年水質達到Ⅱ類,流域年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4000平方公里,米脂縣高西溝村生態治理樣板、富平縣「五水協同」推進鄉村振興模式得到進一步推廣,陝西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事實上,陝西也是我國水生態系統治理的一個縮影。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規劃計劃局副局長張洪星表示,近年來,我國實施母親河復甦行動,河湖生態流量達標率保持在90%以上,黃河實現連續24年不斷流。以長江上中遊、黃河中上遊、東北黑土區、西南岩溶區等區域為重點,以小流域為單元,因地製宜實施了一大批小流域綜合治理、坡耕地綜合治理、新建淤地壩、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黃土高原塬面保護等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保護工程,十年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2萬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2.56%。清理整治河湖亂佔、亂采、亂堆、亂建「四亂」突出問題24萬多個。越來越多的河湖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

「陝西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治理任務較重、水資源供求矛盾突出等問題依然存在。」徐田江表示,陝西將全面加強水生態治理,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推動陝西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完)

【編輯:蘇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