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特稿|中國網劇「出海」,講好故事方能行穩致遠

【原標題】網劇「出海」,講好故事方能行穩致遠

文/本報記者 尹思源 張宇琪

美國「感應塔」數據分析公司公佈的《2024年短劇出海市場洞察》報告顯示,近一年中國短劇出海熱度驟增。截至2024年2月底,已有40多款中國短劇應用程序試水海外市場,累計下載量近5500萬次,內購收入達1.7億美元。

當前,網文、網劇和網遊等載體以其更為創新的表達方式和更加貼合青年的文化視角,正在全球帶來陣陣「中國風」。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網劇憑藉不斷升級的新媒體傳播形式,逐步探索出「內容出海、合作製作」等新模式,在向全球展現更為立體豐富的中國形象的同時,也勾勒出中國網劇的「破圈」新樣貌。

情感共鳴跨越國別階層

與國內短劇類似,海外短劇節奏較快、劇情直接、「爽點」密集。以中文在線旗下應用ReelShort平台推出的《億萬富翁丈夫的雙重生活》為例,該劇單集時長1分30秒左右。在該劇前12集中,劇中男女主角通過密集的劇情交集迅速完成感情升溫,其劇情涵蓋「財產爭奪」「惡毒女配」「英雄救美」等情節。

       2023年10月26日,在深圳舉辦的短劇產業出海峰會現場。(受訪者供圖)

       2023年10月26日,在深圳舉辦的短劇產業出海峰會現場。(受訪者供圖)

「短劇本質是通過低成本方式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情感共鳴本就具有跨越國別階層和社會地位的能力。」中國短劇平台ShortTV負責人劉金龍表示,高能、反轉、刺激的劇情能滿足全球觀眾的碎片化娛樂需求。

優酷內容開放平台、短劇中台負責人孫燁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身處信息密度極高的社會,人們往往沒有精力去看維度複雜、理解成本過高的長篇敘事。而短劇創作的核心思路是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短平快」的特點能夠更好地結合時下熱點話題和流行詞彙。「國外用戶看了之後也能感覺輕鬆解壓。」他說。

在全球網民精神生活追求不斷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國微短劇在海外迅速找到市場,去年以來,多款中國短劇應用程序在海外下載榜單表現亮眼。今年3月中旬,ShortTV登上了美國蘋果應用商店下載榜單第一名,去年11月,ReelShort也曾多次登頂GooglePlay應用商店和蘋果應用商店榜單。不僅如此,還有多款中國短劇應用程序保持在美國、泰國、英國等地下載排名前十位。

       2024年1月8日,ShortTV短劇在香港理工大學開機。(受訪者供圖)

「中國短劇應用程序的海外市場規模目前約在1.5億美元左右,且仍處於迅速增長的‘爆發期’,預計2024年將達到15億美元的市場規模。」ShortTV負責人劉金龍介紹。中國的網文小說在國際市場已經有了一定的長期讀者群,這讓許多投資人對網文改編短劇出海這一賽道充滿期待。

長期從事影視作品海外發行和製作的藝鼎傳媒(泰國)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亮也對此感受頗深。「很多人找到我們問有沒有興趣一起出海,可見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探索海外短劇賽道。」他說。「一些發行商會購買國內網文改編的短影片劇作品放到海外市場進行二次傳播。」張亮介紹,因拍攝地不同,當前在海外製作一部豎屏短劇的成本在2萬多美元到20多萬美元之間,最短的拍攝週期大約4到5天。而購買中國已經首輪發行過的成熟作品的海外非獨家使用版權成本遠低於當地拍攝成本。這讓很多短劇出海平台比較容易建立一個基礎片庫。

從「走出去」向「本土化」轉型

劉金龍表示,剛開始時ShortTV曾嘗試將中國的網絡短劇配上英語配音和字幕在國外發行,但傳播效果並不好。「歐美觀眾更喜歡歐美面孔的演員和歐美文化背景相關的故事,這類‘本土化’劇集更能引起海外觀眾共鳴」。

做好本土化並不容易。張亮說,短劇出海市場前景廣闊,AI等新技術也讓部分基礎性工作更加高效,但網絡短劇本土化並未一帆風順。中外有文化差異、認知差異和審美差異,一些「想賺快錢」的製作方寄希望於簡單複製已經成功的套路模式,非但無法實現盈利,還會損害行業形象。

去年下半年,ReelShort平台推出的《命中註定我的禁忌阿爾法》在海外爆火。短劇將逆襲復仇、甜愛等「爽點」與狼人題材相結合,講述了一位流落在外的普通女孩的逆襲故事。「這部劇爆火之後,狼人題材成了歐美短劇市場的主要潮流,許多製作方蜂擁而至,出現了大量低質量的以狼人為主角的劇集。」張亮說。

但由於對當地文化不夠瞭解,一些低級錯誤頻頻出現,甚至出現了「紐約市第一醫院」等讓人啼笑皆非的場景。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文化娛樂產品出海要想實現長久發展,簡單複製國內的成功做法是行不通的,付費能力最強的歐美市場不會始終沉溺於「霸總敘事」,海外短劇的精品化、本土化需求更為迫切,製作方需要對當地的人文風俗、生活習慣等有較深的理解。

好消息是,從「走出去」到「本土化」,中國網劇在不斷探索中漸趨成熟。

當前,越來越多的短劇製作團隊青睞「老外拍」「老外演」的製作方式,這種方式製作成本略高,但傳播效果更好。

久久為功推出精品內容

「想在這個賽道上活下去並不容易,這個行業的投資是沒有盡頭的。」劉金龍說,和大銀幕不同,短劇成本中大部分是投流成本。「拍攝成本只需十幾萬美元,推廣成本甚至可能達到上千萬美元」。

「在國內市場,短劇製作往往通過在短影片平台、社交媒體軟件等應用內嵌入小程序等方式進行投流,但在海外市場這種方式行不通。」劉金龍說,海外市場尚未形成類似的推廣機制,平台推廣大多需要依賴自己製作的應用,這一方面降低了推廣效果,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推廣成本。

       主攻日本市場的TopShort的Google應用商店截圖(資料圖片)

       主攻日本市場的TopShort的Google應用商店截圖(資料圖片)

在這種模式下,相關行業的利潤遠非看上去那樣豐厚。一段時間以來,「爆款編劇月入10萬」「夫妻製作短影片月入4億」頻頻引發輿論熱議,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在海外市場,極少數爆款產品的確能帶來不菲收入,但收入中的大部分需要覆蓋宣發成本。現實中,仍有大量作品無法實現收支平衡。「雖然平台尚處於推廣階段,對相關數據有一定影響,但目前80%左右的劇集無法盈利也從側面說明,行業想要進一步站穩腳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劉金龍說。

「好的故事價值觀全球基本一致。」這是許多出海網劇從業者的共識。郭彤等業內人士認為,一些人認為國外審核較為寬鬆,能為短劇提供更多創作空間,秉持著這樣的思維很難創作出好作品。「文化輸出要做健康的文化輸出,短劇出海也要立足於短劇本身。」他說。

多位受訪者認為,中國網文已經出海多年,網絡短劇的本質是網絡小說的影片化,網劇和網文海外傳播的底層邏輯是相通的。也正因如此,想要短劇出海行業健康發展,除了要堅持複製已有成功模式,仍要把握網劇傳播的文化內核,不斷探索新的精品內容。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表示,「走出去」的文化消費產品不能只顧短期掙錢。微短劇同樣需要潤物細無聲地讓海外消費者感受「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讓海外觀眾從內心理解和親近中華文明需要久久為功,逐漸樹立我國大國文化形象,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戴清說。

刊於《參考消息》6月27日第7版

編輯:趙國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