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放大創新效應

海南日報記者邱江華

6月24日,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揭曉。海南實現多項歷史性突破——經省政府提名的獲獎項目有2個;在海南省公示的獲獎項目有1個;海南參與完成的獲獎項目有2個。收穫滿滿,彰顯了海南科技創新的活力與潛力。

活力在於改革,潛力源於創新。海南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如施行「揭榜掛帥」「企業科技特派員」「科技成果賦權試點」「博士村長」等舉措,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等方面放大創新效應,進一步提升了整體創新實力。海南R&D(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增速連續三年排名全國前兩名,全省科技創新基礎差、投入低、人才少、成果缺的狀況正在逐步改變。

日前,在三亞市崖州區臨高村,「博士村長」易克賢(右)幫助農戶種植蘆筍。 海南日報記者王程龍 攝日前,在三亞市崖州區臨高村,「博士村長」易克賢(右)幫助農戶種植蘆筍。 海南日報記者王程龍 攝

「揭榜掛帥」打破科研邊界

一頭短髮、務實幹練,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的徐妙雲,一有空就往玉米地裡鑽,她和團隊正在開展揭榜掛帥項目「玉米抗倒伏基因挖掘及種質創新」,當下已經獲得了8個明確有抗倒伏功能的基因,並放到材料里進行驗證,至少可以縮短2年至3年的選育時間。

為何選育時間能大幅縮短?徐妙雲說,依照傳統的科研方式,從挖掘基因到在生產上進行實際效果驗證,至少需要3年時間,待驗證基因有效後再找企業去談合作,按照回交轉育的進度,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

如今,受益於海南省種業實驗室創新推出的「揭榜掛帥」項目模式,打破了科研和產業「兩張皮」的問題,科研團隊可以把找到的分子標記與企業提供的材料進行回交轉育,加快了新品種創製的速度。

「整個項目由3個團隊通力合作,我們主要研究抗根倒,另外兩個團隊分別研究抗莖倒、搭建CRO平台加快分子鑒定等測試工作、提供優良材料等資源。」徐妙雲說,多團隊協同,大家定期探討,確保勁往一處使,推動成果加快產出。

種業作為未來產業,研發週期長、複雜程度高、成果轉化週期慢。培育未來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

「首批科企‘揭榜掛帥’的27個項目,吸引超過70家科企共同參與,目前已在生物育種產業化方面實現突破,玉米、大豆、蔬菜等主要品種以及智慧育種等方面創製取得新進展,申請專利16項。」海南省種業實驗室產業促進部負責人夏勉說。

他還透露,實驗室在總結首批科企「揭榜掛帥」項目經驗的基礎上,今年推出的第二批項目將重點關注已有科研成果在中小種企中的成果轉化,力爭以制度集成創新賦能培育未來產業,打造種業新質生產力。

科技特派員深入企業解難題

自動化生產線飛速運轉,經過清洗、壓榨、打漿等流程,椰子被加工成新鮮椰漿……在定安縣黃竹鎮,海南豪蜜食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海南省農業科學院加工所副研究員丹恩浩時不時給工人們做技術培訓,指導他們更高效地生產。

除了科研人員,丹恩浩還有一個身份——企業科技特派員。這一年來,他常常往公司跑,與研發課題組同吃同住解難題。「記得有次4天就找出3個研究課題,企業的科研需求遠超預期!」直觀的感受讓丹恩浩直言。

為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海南推出了企業科技特派員制度,從高校、科研院所選派科研人員到企業,通過「結對子」的方式,幫助企業解決生產過程中的問題。

2016年成立至今,豪蜜公司已發展為集熱帶果蔬加工、儲運和研發為一體的綜合性食品加工企業。在這過程中,企業也面臨成長的煩惱,比如生產規模需擴大、加工淡旺季明顯、技術研發不足、精深加工程度待提升等。

「一直以來,工人們要檢查波羅蜜是否是鏽果,只能切開來看,費時費力,效率較低。」發現這個問題後,丹恩浩與企業聯合申報了省里的科技項目,希望能研發出一種波羅蜜鏽果分選器,提高企業機械化水平。

「企業需要什麼,我們就研究什麼。」除了申報項目外,丹恩浩和團隊還從鮮切波羅蜜保鮮、速溶斑斕粉產品開發、椰子水滅菌工藝升級等方面,和企業共同開展技術攻關。

在丹恩浩看來,科技創新是抽像的大課題,落入生產線,卻能細化為一個個關鍵的技術突破點。短期看,是改進加工技術,提升設備的綜合利用率;長期看,是產學研深度聯動,進一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我省陸續派出百餘位企業科技特派員。」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鼓勵產學研合作,為產業發展注入科技動能。

機制鬆綁讓科技成果進市場

「科技成果只有轉化出來,才能真正服務社會。」海南大學研究員萬逸介紹,他率領團隊研發的FORBID-M螢光光電微生物快速分析儀,在實驗室「沉睡」2年後,終於以作價投資入股的形式完成科技成果轉化。

這台有5項發明專利和技術支撐的分析儀,不僅大大縮短了微生物檢測時間,準確度還能達到90%以上,很好地解決了當前微生物檢測工具體積大、無法便捷式攜帶以及操作複雜等痛點問題。

但讓萬逸苦惱的是,長期以來,科研人員沒有職務科技成果處置權,即使有機會轉化,還要經過報批等繁瑣手續,科技成果難以進入市場。

2022年,海南大學出台相關管理規定,將科技成果95%的擁有權賦予成果完成人。賦權後,教師進行成果轉化,到學校相關部門報備後,就能直接與企業談判。

後來,萬逸團隊以科技成果作價金額80萬元投資入股相關企業。如今,分析儀被推廣至福建、四川、北京等地多所科研單位和公司應用。

破除科技成果轉化的「絆腳石」,海南大學賦權改革成效顯著——2023年的科技成果轉化合約額超過近十年總和。

為了讓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省科技廳等9部門聯合出台了政策,提出在海南大學的基礎上,面向我省相關單位逐步推廣賦權試點。

「要把技術盡快轉化為生產力。」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說,我省通過加大政府資金對科技成果轉化平台、項目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不斷完善體制機制模式,集中資源和力量,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

據瞭解,2023年海南技術合約成交額超53億元,同比增長超46%。近三年,全省技術合約成交額增長近3倍。

原標題:

海南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放大創新效應——

讓科創力量由「單打獨鬥」走向「抱團攻關」

值班主任:王凱

值班總監:袁鋒

內容審核:樊學玲

責任編輯:王丹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