羨慕這群小學生嗎?他們在上海市中心擁有了半畝稻田 |學堂有名堂

圖說:市中心的小學校里多出了一片「稻」夢天地 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 攝(下同)圖說:市中心的小學校里多出了一片「稻」夢天地 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 攝(下同)

靜安區永興路第二小學距離人民廣場,不過3公里距離。然而,在上海鬧市中心,這裏的孩子們幸運地擁有了一片約莫半畝大的稻田。放假前夕,48個四年級孩子親手插下秧苗,期待秋天的豐收。

「這裏原先是一個城中村,拆除之後成為了一片教育用地,但是學校改擴建計劃從明年開始,我們就想著,儘管時間不算很長,還是希望把這塊地用起來。」校長趙蔚秋說,為了給城市里的孩子創造一些獨特的體驗,一片由六個小水塘組成的「稻」夢天地應運而生。

夏初時節,稻田旁,孩子們親手種植的番茄、向日葵、茄子,已經碩果纍纍。上海弓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為孩子們擔任「技術指導」。一排排經過培育的「南梗66號」秧苗整齊擺放在田埂上,等待著孩子們前來。

「用三指捏住水稻根部,用力地插到水裡讓它一行行,一列列,整齊立在水裡。」工作人員孔文娟叮囑著孩子們。

圖說:孩子們很快掌握了插秧技巧圖說:孩子們很快掌握了插秧技巧

看她光腳站在田埂上,有些孩子也乾脆脫下了防水褲,挽起褲腿。此前,大家不僅學習了水稻的種類,也學習了插秧的動作要領。

「要一行行排整齊!」「要後退著插!」大家相互提醒著。

圖說:48個同學分成6組勞作圖說:48個同學分成6組勞作

戴上草帽光著腳丫,女孩李柳萱牽著老師的手,捧著秧苗,第一個下了水。貓著腰,邊後退邊插秧,小女生很快就顯露出天賦。原來,小女生老家在江西餘贛,伴著稻香長大,一年級才跟著父母來到上海。「我爺爺奶奶一直插秧,看著很輕鬆,但是腰好酸啊!」說完,又低頭忙碌起來。

48個孩子分成6組,每組負責一小塊稻田。「太滑了,我摔了三跤,不過,沒事!我更佩服袁隆平爺爺了!」「沒事!就是有點硌腳,多踩踩就習慣了!」「土有點粘,很難走路!」「哎呀我是不是踩到了螺螄!」雖然有點踉蹌,但每一張笑臉都透著興奮的表情。「你們還可以先把一大捆先拋進水裡,到水裡再一株株分開,這樣更省力!」有經驗的老師傅透露著勞動秘訣,於是,孩子們也學著他的樣子,一株株秧苗在空中劃出拋物線,落到水中濺出泥,也濺出一陣歡笑。

這裏補幾株,那裡再補幾株,四(2)班的兩個男孩江山和艾煜堯盡職盡責補上每一塊缺漏,成了班級稻田「最後的守望者」。看著滿塘整整齊齊的秧苗,兩人心滿意足相互攙扶著,踩上田埂。

圖說:小學生的「稻」夢天地很快有模有樣圖說:小學生的「稻」夢天地很快有模有樣

要放暑假了,種下的秧苗怎麼辦?趙蔚秋介紹,稻田里埋著科技的秘密——為了便於管理,稻田下鋪設了水管,可以實現自動灌溉,控制水量;也有孩子報名假期到學校來,參加水稻養護管理體驗。如何幫助那些長得不好的水稻?應該如何保護水稻田和生態環境?更多的問題,等著孩子們來探究。

更令人期待的是,學校準備好了曬穀場,並計劃購買脫穀機,到今年秋天,孩子們就能和爸爸媽媽一起分享自己種植的大米了!

「我們預計可以畝產500斤,全校每個孩子都能分大半斤回家!」趙蔚秋說。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