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自助」的社工,如何走得更遠?

社工在開展為老服務

2024年度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日前落下帷幕,報名人數188.9萬,較去年增長26%。社會工作者以「助人自助」為宗旨,廣泛分佈在基層治理、職工幫扶、兒童福利、青少年事務、老齡和養老服務、禁毒戒毒、社會救助、社區矯正等諸多領域,圍繞滿足群眾需求和解決具體民生問題開展專業服務,成為參與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

社工「報考熱」再創歷史新高,社會工作領域還面臨哪些問題與困難?如何進一步推動社會工作者「有為」「有位」?讓他們走得更高更遠?相關話題成為公眾和政協委員關注的熱點。

職業認同有待加強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有些緊張,但更多的是期待。」6月17日,張豔豔告訴記者。

去年9月,張豔豔入職北京市協作者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剛一上手,便感覺到了「本領恐慌」。工作中,她努力學習社工專業知識,在入戶走訪時觀摩服務技巧,嘗試著在「前輩」的輔助下策劃社區活動,不斷增強自己為民服務的能力。

像張豔豔這樣的社會工作者,近年來正在日益增多。

記者從中央社會工作部獲悉,2024年度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共計188.9萬人報名,較2023年增長26%。與之相應的,是各地對於社會工作者的迫切需求,諸如基層治理、老年人服務、未成年人保護以及教育、衛生健康等領域,急需數量充足、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者隊伍。

與普通誌願服務不同的是,社會工作者需要經過一定的專業訓練和教育養成,具備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與技術。目前全國通過考試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的人員有116.1萬人。

「報考人數今年再次增加,是一個可喜的現象。眼下,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加入社工行列,已成當務之急。」全國政協委員、中央團校(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原黨委書記倪邦文坦言,專業社工人才接受過社工專業教育,擁有更系統的社工專業理論知識、更嫻熟的社工專業方法技巧,然而在一些高校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從事社會工作的寥寥無幾,專業人才流失嚴重。

「待遇並不是問題的全部,根本原因在於社會對社工認知度偏低,導致職業聲望不高、職業存在感不強。」倪邦文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工作邁入新發展階段,出台了不少政策文件促進專業人才隊伍培養。「但是在一些地方和領域,大多數人對社會工作和社工專業人員的工作內容和性質瞭解不夠,有不少人把社工當作誌願者,或等同於社區工作人員。」倪邦文說。

對此張豔豔有著切身體會:「可能因為社工做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大家常常感覺不到我們的存在,甚至被誤會成不懷好意的人。」

在倪邦文看來,從培養模式、評價體系等方面考量,全社會對於社會工作及社會工作者的重視程度和認知仍有待提升,且社會工作往往需要實踐經驗,這就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多方聯動,讓社工「破繭成蝶」、飛得更遠。

專業技能仍需提升

近年來,我國社會工作已經開始從城市逐漸向農村拓展。隨著社會工作崗位不斷開發,部分省份持續推進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立足鎮街、深入村居,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後一米」。2021年,廣東實現了全省社工站100%全覆蓋。

在廣東惠州,龍門縣社會工作發展促進會會長兼行政督導廖曉紅33歲時開始從事社會工作。2016年,她考上助理社工師,次年成為龍門縣龍華鎮水坑村社工站的一名社工。

「社工在村里的工作,看起來很瑣碎,但卻是最貼近百姓需求的。」廖曉紅告訴記者,工作中,他們會經常到低保戶家中走一走,瞭解他們生活中的困難,也會手把手地告訴罹患大病的村民,怎樣申請大病醫療救助……正是在挨家挨戶走訪,幫助村民割稻穀、拔花生的勞作中,收穫了越來越多村民的認可。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調研部部長陳百靈發現,多地明確了社工站建設的總體規劃、組織領導和支持保障,但礙於可承接社工站運行的社會服務機構數量不足、質量不高,以及社工人才隊伍建設亟須加強、社工站管理規範亟待完善等原因,社工站的應有功能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在陳百靈看來,社工站的可持續運營發展,迫切需要相關人才作為支撐,「因此急需加強社工專業人才培養,提升其專業服務技能。」

「針對新入職社工、一線社工、社工機構負責人、項目主管、本土社工督導等,可分層分類開設培訓內容。此外,應研究出台相關政策,使社工收入與社會需求和自身貢獻相匹配,在增強社會福利保障的同時完善社會評價,留住社工人才、穩定社工隊伍。」陳百靈建議借鑒廣東經驗,將社工站建設和社工服務納入財政預算和政府購買服務體系,明確購買服務主體、購買方式、服務內容、資金使用管理方法等,在服務定位、提供、管理及評估等方面統籌調配。同時,大力拓寬資金渠道,鼓勵引導社會資真達別是公益慈善力量投向社會工作服務領域,共同推進社工站建設。

以立法推進社會工作發展

2023年,中央社會工作部組建後,各地社會工作迎來新的歷史機遇。

記者瞭解到,在社會工作領域起步較早的深圳,社工服務已覆蓋所有街道和社區,關乎社會救助、社區建設、婚姻家庭、殘障康復、應急處置等近20個社會治理服務領域。

「深圳對社會工作行業管理、服務、薪酬制度等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在構建社會工作標準化、專業化和職業化發展的制度體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當下,要盡快啟動社會工作的地方立法。」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市社會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孫亞華提出,要充分利用深圳的區位優勢和具體實踐,製定促進深圳社會工作發展的《深圳市社會工作條例》,為國家立法積累地方經驗。

孫亞華建議,明確社會工作參與主體的權利責任和義務,將專業社會工作納入社會服務、社會治理和社會建設相關法規政策範圍,逐步築牢專業社會工作發展的法治保障。

對於用法治力量保障社會工作持續發展,全國政協委員苗延紅建議以社會工作者立法為切入點加快推進社會工作立法。

苗延紅曾在全國兩會上提交提案,提出對於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者,目前沒有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職業地位、從業資格、權利義務、登記管理、繼續教育等缺乏法律保障和約束,民政部門依法行政的職權不足,製約了社會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提案建議,要釐清立法思路,把社會工作者立法作為社會工作立法的特別法,以此為切入點,以製定社會工作法為最終目標,對社會工作主體、服務對象、社會組織等作出全面規範,並以社會工作法為基礎,推動形成高低搭配、功能完備、上下聯通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體系。(記者 趙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