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愛樂在上海|這一晚成樂迷難以磨滅的現場記憶

柏林愛樂在上海」首場交響音樂會昨晚在上海大劇院上演。

王羽佳兩度返場,格魯克的《旋律》從她指尖流出,琴聲如訴;鼓點起落,弓弦交錯,一曲《波萊羅》舞至狂歡——昨夜雨水不斷,但上海大劇院座無虛席,從全國各地趕來的樂迷沉浸於柏林愛樂樂團奏出的明亮飽滿、色彩豐富的樂聲。由樂團首席指揮兼藝術總監基里爾·別特連科執棒,樂團的120位頂尖樂手聯袂鋼琴演奏家王羽佳,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特別項目「柏林愛樂在上海」的首場交響音樂會,不僅讓本土樂迷如願在家門口看到天后級演奏家和天團「合體」,更是把樂團2023—2024樂季收官之作的「柏林森林音樂會」完整地在上海複刻,這一夜,音樂抵消了柏林森林劇場和上海大劇院相隔的物理距離。

正如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所說:「柏林愛樂的這次巡演中,中國僅有上海一站,為了這場古典音樂的盛事,上海大劇院緊急調整了演出季檔期,一切都是值得的。柏林愛樂的這次上海之行,樂團的選曲之多元豐富、演出場次之密集,在任何其它城市是不可想像的。相信今晚和之後的更多的夜晚,會成為上海樂迷難以磨滅的古典樂現場記憶。」

此次柏林愛樂在26日、27日、29日和30日帶來四場交響樂演出。樂團正式亮相前,上海音樂學院陶辛教授敏銳地注意到,「原樣複製」柏林森林音樂會的第一場曲目,俄羅斯和法國作品貫穿全場,對這支老牌德國樂團來說,存在風格反差,非常難得。他認為,樂團的指揮棒在德奧派大師卡拿揚之後,經由意大利指揮家阿巴多和英國指揮家西蒙·拉特傳遞,如今傳到俄羅斯指揮家別特連科手裡,這種轉變使得柏林愛樂越來越國際化了。上海音樂學院孫國忠教授在演出現場感慨,別特連科正處在指揮的黃金年齡,樂團演奏《荒山之夜》時,能感受到指揮帶來的清晰辨識度。《荒山之夜》取材於果戈理小說《聖約翰之夜》,描繪荒山中的群魔從午夜狂歡到破曉,直到被教堂鍾聲驅散。別特連科執棒柏林愛樂的演奏,讓人印象深刻的則是這支曲子的後半部分,教堂鍾聲響過,樂聲宛如晨曦降臨劇場,克製的抒情覆蓋了之前夜晚的狂亂,一曲《荒山之夜》終了,長久迴旋的是黎明的低唱。

上半場的高潮在王羽佳和樂隊演奏《普洛高菲耶夫第一鋼琴協奏曲》後,又接連返場加演《普洛高菲耶夫第七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和格魯克的《旋律》,後者原本是歌劇《奧菲歐與尤里狄克》中的樂曲,由斯甘巴迪高改編成鋼琴曲。接連三首曲目,《普洛高菲耶夫第一鋼琴協奏曲》年輕激進,同一個作曲家的《第七鋼琴奏鳴曲》以演奏技巧難度著稱,《旋律》婉轉哀怨的風格迥異於前兩者,王羽佳的演奏恰似「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孫國忠笑說,上海愛樂者這次一定對王羽佳一騎絕塵的技藝水準有了新的感受。事實上,這一場許多觀眾是衝著王羽佳來的。她的樂迷中,年紀大的已經75歲,「聽古典樂超過60年,這有可能是我最後一次聽她的現場。」有樂迷帶著自家外婆,奔著《荒山之夜》和《波萊羅》來,散場時外婆對王羽佳讚不絕口:「她真是個天才的大寶貝!」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更是不掩崇拜:「她對細節的處理超級打動我。」

下半場堪稱拉威爾專場,集合作曲家最有特色的代表作《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達芙妮與克羅伊》第二組曲和《波萊羅》。孫國忠認為,拉威爾的作品優雅細膩,配器精彩絕倫,音樂的色彩和層次感極為豐富,這些都是非常考驗樂團能力的,正所謂「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柏林愛樂的德國性格是強勢的,樂團的演奏給這些法國氣質的作品注入些德國脾性。鋼琴演奏家桑治思衡因為旅法求學的經歷,對拉威爾的作品有很深的情結,他直率地指出,柏林愛樂的處理顯得工整有餘而少了些層層疊疊的稠密度,但,「這純粹是審美方面的不同見解。事實上,我認為這支古典樂的領軍樂團用今晚的演出為行業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在這個博眼球的時代,柏林愛樂不搞花哨的闡釋和解構,指揮和樂手們勤勤懇懇地把古典作曲家的創作意圖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來,這體現了一種職業的尊嚴。」

文:本報記者 柳青 實習生 孫彥揚

圖: 蔡晴

編輯:傅璐

責任編輯:邢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