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福建|原來,30年前的「售後」如此「走心」!

「我是一名高中生,上個月媽媽給我買了一件貴公司生產的夾克,但我一不小心把它刮破了,而且很難補好……我才穿了幾天就穿不成了,真可惜,懇請您給我找塊布,只要一個信封大小就可以了,這樣我可以補好它!」

一封近30年前的高中生消費者來信。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一封近30年前的高中生消費者來信。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這段讓人忍俊不禁的話,出自於上世紀90年代一位高中生的「消費者來信」。這封手寫的來信字跡略顯「潦草」,還配畫了一張夾克的簡筆畫,但情感真摯,不禁引人好奇,「原來30年前的‘售後’這麼‘走心’?」

在位於福建泉州晉江的七匹狼中國男裝博物館里,有一面陳列牆專門展出了數封近30年前的消費者手寫來信。

——有來自企業的「包郵退貨」。「謝謝你對我司提出的尖銳批評,經研究,同意你將原件寄回調換,費用由我司承擔。」

企業「包郵退貨」的複信。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企業「包郵退貨」的複信。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有來自消費者的「尋求售後」。「貴司此前答覆我的信收悉,我已按貴司的意見將衣服郵寄退換,請貴司最好將衣服換成淺紅色或淺黃色等適合青年人穿(尺寸不變)。」

來自消費者「尋求售後」的手寫信。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來自消費者「尋求售後」的手寫信。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還有來信求購順帶求職的。「我在書刊上看過貴公司的夾克,可是我們這裏根本看不到此產品,想問下是否可以購買一件?……同時,我很想成為貴公司的一名職員,不知是否可以?」

來信求購順帶求職。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來信求購順帶求職。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攝

字裡行間,都是故事。

在聯繫要靠寫信、退貨要靠郵局的年代,這些手寫信見證了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純粹的情感,承載著消費者的深厚期待,構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信任與聯繫。從當年的「您好」到之前的「親」,再到如今的「寶寶們」,打招呼越來越親近,售後服務越來越便捷,這就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良性互動的縮影。而正是這一次次的「雙向奔赴」,在一分一秒、一針一線中,成就了「有溫度」的中國品牌。(餘尤宜、劉陽、葉青卿、林曉麗、楊灝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