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屆中國住博會在京開幕,新科技助力「好房子」建設

新京報訊(記者葉紅梅)6月27日,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住宅產業暨建築工業化產品與設備博覽會(以下簡稱「中國住博會」)在北京開幕。本屆住博會為期3天,以「好房子 好生活 新科技 新動能」為主題,設置好房子建設、智能製造等主題展,展示面積約4萬平方米,近300家企業和單位參展。

在「保障性住房‘好房子’」展覽專區,北京、上海、廣州、杭州、廈門、南京、南寧、鄭州、武漢、無錫、寧波、常州等12個城市參展,從建設項目、建設模式、技術應用等方面,展覽保障性住房好房子建設工作進展情況、取得的成效和可推廣複製的先進經驗、典型做法。展區通過樣板間、沙盤、模型、VR互動、全息影像等形式展示了38個保障性住房項目。

北京保障房中心展區內的保障房樣板間。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攝北京保障房中心展區內的保障房樣板間。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攝

在北京保障房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保障房中心」)的展區內,一套面積約20平方米的保障房樣板間吸引了參展觀眾們的目光。「牆面是管線分離的,這樣便於快速組裝,也便於維修。」北京保障房中心工作人員王景萍向記者介紹了這套樣板間的特點,「臥室採用收納裝飾一體化的格局,既能節約能耗,又能為住戶省下設計、置辦傢俱的麻煩,對於小面積的保障房很適用……」記者瞭解到,這一樣板間集合了裝配式建築、智能建造、綠色建材、數字化設計等方面最新的技術與實踐。記者現場瞭解到,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保障房中心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房超過17萬套,幫助約30萬居民改善了住房條件。

此外,基於保障性住房建設特點,上海、廣州、南京、鄭州、廈門、寧波、無錫等地圍繞精細化設計、高標準技術施工要求、科學化智慧化運營管理手段等方面,展示保障性住房「好房子」建設新技術。其中,寧波市等地項目按綠色建築二星標準設計,在住宅屋面上設置太陽能光伏面板,兼顧一定保溫功能和有效提升住宅自發電比例,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結合,形成互補供電模式;南京市保障房項目採用三合一預製保溫夾心板,地面採用集成地面系統,材料用綠色節能的矽酸鈣板,大大提高了節能效率;鄭州市滎澤苑項目通過採用保溫隔熱性能更高的圍護結構,無熱橋的設計與施工等技術,提高建築整體氣密性,降低供暖需求;廈門最美保障房小區「洋塘居住區項目」,採取多戶型設計方式,減少公攤,增加實用面積,社區採用光伏發電、雨水回收、光導照明、智能垃圾屋等節能環保技術,提高社區綠色化、智能化水平。

「新科技」在本屆住博會的各個展區都是關鍵詞。建築機器人是發展智能建造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科技賦能建築業轉型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具體體現。本次住博會設置了建築機器人展區,聯合4家單位,通過13台實體機器人、6台機器人模型及影片、直播等方式,圍繞建築機器人在生產、施工、維保等場景的研發和應用,展示地面整平機器人、測量機器人、混凝土整平機器人、混凝土抹光機器人等建築機器人在「危、繁、髒、重」等場景下的人機協同,探索建築機器人帶來的管理模式變革,呈現建築機器人的應用前景。

地面平整機器人吸引觀眾圍觀。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攝地面平整機器人吸引觀眾圍觀。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攝

在這一展區,地面平整機器人格外引人注目,粉色的機身很是亮眼,雖然看起來「粉嫩」,但它的功能卻很「硬核」。展區工作人員周芳告訴記者,混凝土平整作業是一項「繁、髒、重」的工作,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季,工人需要穿著厚重的雨靴和工作服,深一腳、淺一腳踩著混凝土作業。而地面平整機器人能夠代替人力進行混凝土平整作業,工人只需在混凝土外進行操作即可。「目前這款機器人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性能也很成熟。」周芳說,「一方面,相比起人工作業,機器人的準度更高,人機配合下初凝平整度能控制在正負5毫米之間。同時,它的施工效率也會更高,且在理想情況下,能夠節約80%的成本。」

在各類科技感滿滿的展覽之外,記者瞭解到,展會期間,還將舉辦好房子科技創新交流會、建築高品質發展系列技術交流會、「中國明日之家2024——共建安居好房子」推介活動,以及科技賦能建設好房子公益講座等會議和相關活動。

編輯 張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