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蘭察布,「空氣」也可以發電了!綜合能源利用效率有望突破80%

眾所周知,風、光等新能源可以發電,如今在烏蘭察布,「空氣」也可以發電。

在三峽烏蘭察布源網荷儲技術研發試驗基地,有一座佔地65畝的10MW多源蓄熱式壓縮空氣(儲能)能量樞紐示範電站。這裏的廠房內外佈置著眾多管道和容器,彷彿進入了化工廠。不過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研究院副主任專業師謝寧寧告訴記者:「該儲能項目的儲釋過程只是一個物理過程,沒有化學反應,不產生電化學汙染和二次碳排放,環境非常友好,是清潔環保的。」

三峽集團10MW多源蓄式壓縮空氣(儲能)能量樞紐示範項目現場。三峽集團10MW多源蓄式壓縮空氣(儲能)能量樞紐示範項目現場。

謝寧寧介紹:「近年來以風電和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發展很快,但這些發電方式受限於自然天氣條件,發電量不穩定,給電網安全運行和高品質電力輸出帶來很大挑戰。然而以上問題可以通過儲能技術得以有效解決,大規模儲能技術可以把平時電站多發的電存起來,等到用電高峰時再釋放出來,在眾多儲能技術中,空氣儲能是一種具備大規模存儲能力、安全性強、環保性好的儲能方式。」

「空氣」怎麼能發電呢?原來,空氣儲能分成兩個環節,儲能過程和釋能過程。在儲能時,通過壓縮機將空氣壓縮並進行存儲;釋能時,再將高壓空氣釋放驅動空氣透平做功發電。

2021年,三峽集團10MW多源蓄式壓縮空氣(儲能)能量樞紐示範項目啟動,同期還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廳重大專項的支持,該項目是在傳統空氣儲能基礎上的進一步創新,採用槽式太陽能光熱系統結合壓縮級間回熱和餘電加熱形成蓄熱系統的多源輸入,實現了多能聯儲、多能聯供,綜合能源利用效率有望突破80%,將成為國際首座大型光熱復合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謝寧寧將它稱之為「超級綠色充電寶」。

三峽集團10MW多源蓄式壓縮空氣(儲能)能量樞紐示範項目槽式光熱鏡場。三峽集團10MW多源蓄式壓縮空氣(儲能)能量樞紐示範項目槽式光熱鏡場。

目前,這個「超級綠色充電寶」正在設備調試階段,並網後預計一天能發4萬度電,年發電量約1320萬度,相當於8000戶普通家庭的用電量,並且還能滿足生活熱水、空調供冷等日常生活所需。

10MW多源蓄式壓縮空氣(儲能)能量樞紐示範項目,是三峽集團在新能源發展中奮力譜寫出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也映射出烏蘭察布在科技創新中勇於突破、善於探索的堅持和努力。

近年來,烏蘭察布市立足實際,按照自治區「科技興蒙」行動部署要求,以科技「突圍」工程為抓手,優化科技創新生態,打牢科技創新基礎,補捷高技創新短板,培育新質生產力,科技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烏蘭察布市聚焦優勢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積極實施科技項目。獲批國家、自治區科技項目299項,獲批資金2.17億元。其中,冷涼蔬菜良種國產化獲得重大突破,甘藍、胡蘿蔔、西藍花、菠菜實現自主知識產權並全面推廣;成功培育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杜蒙羊」新品種,實現該市自有肉羊品種零的突破;開展馬鈴薯新品種選育和脫毒繁育技術研究與示範,培育出新品種「中加7號」「海森6號」;蘭格格乳業選育出新品乳雙歧杆菌突破益生菌產業化關鍵技術瓶頸;三峽集團佈局建設了烏蘭察布「源網荷儲」技術研發試驗基地,從「源-網-荷-儲」多層面打通新能源100%消納的裝備、技術、調度等關鍵環節。

同時優化平台載體,培育科技創新「牽引力」。目前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26家,全區排名第五,自治區科技領軍企業3家。截至目前,該市建成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自治區企業研發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等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平台載體19類共422個,實現園區、重點產業、重點企業創新平台載體全覆蓋。

在這片湧動著創新與智能的沃土上,越來越多的科技創新技術應用落地開花,讓烏蘭察布高質量發展有了更足的底氣。

內蒙古日報·草原雲記者:皇甫美鮮、郭奇男

編輯: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