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森駁「中國經濟見頂論」等論調:目的是遏製中國發展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大連6月28日電(記者 左宇坤 劉超)近來,一些國家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頻出,精心炮製所謂「中國經濟見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等論調。

6月27日,第十五屆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對此進行了有力駁斥:其根本目的就是遏製中國發展,保持自己領先的地位。我們應當保持定力,持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市場化改革。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 2024年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組委會供圖。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 2024年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組委會供圖。

以保護本國為藉口,以遏製中國為目的

在彭森看來,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快速發展,甚至是高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常態:潛在的經濟增速為6%左右,每年的經濟增速目標在5%左右。這是一個新階段,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發展見底了。

但他直言,在這個發展階段,面臨著比過去更複雜、更嚴峻的國際環境。特別是最近國際上一些逆全球化思潮,和部分國家「小院高牆」 「脫鉤斷鏈」的動作。這些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行為,最終目的就是遏製中國的發展。

以美國為例,其在5月14日宣佈提高對自華進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電池等產品加征關稅,其中電動汽車稅率更是從25%提高到100%。而被美國重點針對的中國「新三樣」產品,則在2023年首次實現了出口突破萬億元大關,已然成為拉動中國出口的強勁動力。

彭森認為,美西方的一些做法,不是助推全球化進程,而是形成全球化逆流;不是為了保護和鼓勵競爭,而是限制和打擊競爭對手;不是為了保護本國生產者消費者的利益,反而傷害了本國生產者的利益。「因為生產成本的提高,也會使得消費者的購買成本提高。」

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靠的是真本事

進一步談及新能源全球市場的需求和中國產業的發展,彭森點出了對中國所謂 「產能過剩」指責的兩處矛盾。

第一,是「產能過剩」的無端指責,和需求不足的現實間的矛盾。

彭森提到了這樣一組數據: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465萬輛,其中中國出口的為120萬輛,僅佔全球銷量的8%左右。此外,今年全球電動汽車的銷量預計達到1700萬輛,到2030年則將達到4500萬輛,但中國 2023年只生產了950萬輛電動汽車。

數據讓一切昭然若揭。彭森指出,全球市場對於低碳綠色產品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中國所做的甚至還遠遠不能滿足世界的需求,「過剩」從何談起。

第二,是對我發起「反補貼調查」,和自身慣用產業補貼的矛盾。

彭森表示,中國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打開市場,靠的是真本事,憑的是高質量和低成本。這不是通過政府補貼和投資達成的,反而是美國政府頻繁使用產業補貼。

得益於領先的制度佈局、完善的產供鏈體系、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充分的市場競爭等,中國新能源產業已然形成比較優勢。彭森認為,適合目前綠色低碳發展趨勢的產品被針對,把中國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的一些產業鏈和新模式拖累了。這種行為不是助推全球化的進程,而是形成了全球化的逆流。

彭森表示,我們還是要高度警覺、保持定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推進發展和改革。「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改革就是市場化改革,是我們發展的最根本動力。」(完)

【編輯: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