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齊心協力建包鋼:鋼鐵大軍里的民族團結一家親

中新網包頭6月28日電 題:齊心協力建包鋼:鋼鐵大軍里的民族團結一家親

作者 烏婭娜 李騰飛 馬壯

新中國成立伊始,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地區因擁有鐵礦石、水源、交通便利等優勢,成為我國西北第一個發展重工業的地區。

經過籌備建廠到包頭鋼鐵公司(以下簡稱包鋼)正式成立,1958年,在黨中央「包鋼為全國、全國為包鋼」的號召下,來自全國22個省區市的8萬多名建設者齊聚包頭,創造了平地起高爐、荒漠變鋼城的人間奇蹟。

圖為包鋼平爐產出的第一塊鋼坯。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 攝圖為包鋼平爐產出的第一塊鋼坯。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 攝

作為我國重要的鋼鐵生產基地,包鋼的發展歷程是各民族員工齊心協力、共同奮鬥的生動寫照。在包鋼這個「大家庭」里,各民族幹部職工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共同成長。

已經89歲高齡的葛桂林曾任包鋼黨委辦公室主任,1994年離休,談起發生在包鋼里的民族團結故事,他感慨頗深:「包鋼是鋼鐵大軍里的第一支多民族隊伍。一直以來,漢族幹部明確了在民族自治區工作,就要主動幫助民族幹部成長起來擔當重任的主導思想。」

葛桂林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公司黨委在職稱評定和幹部選拔時,都會平等對待民族幹部。

包鋼煉鐵廠生產技術部爐前技師高迪禮是遼寧人,從事爐前工作30多年。在他身上自帶東北人的豪爽,他說:「在工作崗位上,我更希望弟兄們喊我’哥’,而不是’孔師傅’,因為不管是什麼民族的兄弟,都像自家人。幹活的時候大家一條心,鉚足一股勁兒,只幹一件事,肯定能幹好。」

從生產一線的工人到科研領域的專家,從管理層的領導到後勤保障的員工,在包鋼,各民族員工一家親。

圖為體現包鋼員工團結一心的壁畫。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 攝圖為體現包鋼員工團結一心的壁畫。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 攝

包鋼正高級工程師曹鴻璋,主要從事稀土濕法冶金及稀土新材料研究。如今,他的課題組成員中,不只有漢族,還有蒙古族、滿族、北韓族的科研人員,大家賡續「齊心協力建包鋼」的紅色基因,共同圍繞關鍵技術進行攻關、轉化,多項成果填補國內空白。

曹鴻璋說:「之前在科研例會交流時,有北韓族的科研人員存在語言障礙,現在經過大家密切合作溝通,這位科研人員的普通話說得很好,提升了科研團隊溝通和工作效率。此外,公司在做新產品推廣時,蒙古族的市場人員發揮能歌善舞的優勢,拉進與客戶的距離,為公司新產品銷售打開局面。」

圖為包鋼一號高爐。馬壯 攝圖為包鋼一號高爐。馬壯 攝

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鐵路,三分之二的鋼軌來自包鋼;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鋼結構領域,包鋼的無縫鋼管佔據一席之地;「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神舟」號系列飛船、「中國探月工程」等國家重點工程,也都有包鋼稀土產品的身影。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包鋼已累計產鋼3億噸。

在這個由16個民族組成的鋼鐵大軍里,民族團結、親如一家的故事正在延續。(完)

【編輯:李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