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古韻今風同輝映

古樸的村落、嫋嫋的炊煙,無聲地訴說著歲月的悠長;飛舞的裙襬、動聽的歌聲,生動地演繹著絢麗的風情;走過蜿蜒曲折的鄉間小道,推開那散發著歲月氣息的木門,時間刹那凝固,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厚重激盪心間……

梵淨山

走進貴州,藍天白雲、芳草萋萋,散落在青山綠水間的眾多歷史文化名村,就像一顆顆璀璨的明珠,其深厚的歷史底蘊,自然與人文兼具的獨特魅力,使之成為貴州當之無愧的人文瑰寶。

看時光流轉、歲月滄桑。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古色古香的歷史文化名村,既寄託著綿長鄉愁,又不斷激活新業態、展露新姿態,古韻今風同輝映,讓人心弦撩動、流連忘返。

古韻悠悠 新風徐徐

踏入被譽為「大明屯堡第一屯」的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鮑屯村,彷彿置身於一幅明朝古韻的畫卷中。這裏至今保留了屯堡服飾、地戲、抬汪公、鮑家拳等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彰顯了其獨特的文化魅力。

鮑屯古街古巷

鮑屯村的魅力,不僅體現在其經過歷史沉澱的屯堡文化底蘊,更體現在古韻與新風的交融之美。

在鮑屯村,孝道文化深入人心。每年重陽節,村里都會邀請60歲以上的老人共聚一堂,共享簡單而溫馨的餐食,以此倡導孝道,營造尊老愛幼的濃厚氛圍。得益於孝道文化的滋養,鮑屯村積極開展「移風易俗倡新風」活動,讓文明新風真正深入人心。

屯堡地戲表演。焱薺攝屯堡地戲表演。焱薺攝

古風古韻與新風新貌相融共生,厚重歷史與時代潮流交相輝映。進入新時代,貴州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同時,積極培育和涵養文明鄉風,讓文明新風在廣袤鄉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在遵義市務川自治縣大坪街道龍潭村,濃鬱的仡佬文化融入了文明新風。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結合仡佬族「和合」文化,持續開展「和闔家」文明實踐,把仡佬族村民掌握理解的「和合」精神與「奉獻、友愛、互助、進步」誌願精神有效融合,進而引導仡佬族村民將遵守「講六和」「合七規」行為準則轉化為自覺行動,彰顯仡佬族人的「忠、孝、義」精神,革除鄉村陳規陋習。

一半煙火 一半詩意

梵淨山下,太平河畔,被譽為「中國土家第一村」的銅仁市江口縣太平鎮雲舍村,20多家民宿迎來了夏季客流高峰。「旅遊高峰期,民宿房間需要提前半個月預訂。」「雲舍里」民宿管家諶娟介紹說。

雲舍,一個名字便足以勾勒出一幅詩意的畫卷,依託深厚的土家文化及山水資源,雲舍村修復村內古橋、古民居等,成立土家民俗博物館、鄉愁館和旅遊商品示範店,挖掘整理婚俗表演、儺戲儺技、古法造紙等二十多個古風習俗,編排「雲中仙舍」旅遊演藝精品節目,形成了集山、水、民俗文化於一體的「世外桃源」和「鄉愁故園」。目前,雲舍村日接待遊客3000餘人。

江口縣雲舍村美麗風光

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享受「輕煮時光慢煮茶」的人生美好,歷史文化名村延續著歷史記憶,也承載著現代生活,其古韻今風交融,煙火氣與詩意並存的獨特氣質,深深吸引著外界的目光。

「我特別喜歡這種古色古香的小村寨,可以品嚐到地道小吃,還能在這裏煮茶品茗,體驗蠟染、雕塑、陶藝的手工。」6月的貴陽市花溪區石板鎮鎮山村別有一番韻味,貴陽遊客楊妮經常會帶上孩子,來鎮山村學習體驗,陶冶情操。

有著400多年歷史的鎮山村,是一個布依族、苗族混居的自然村寨,被稱為石頭砌築的村莊、石板的露天博物館。近年來,鎮山村積極探索旅遊發展新路,施行一個民居院落有一處風景、一個民居院落有一個主題的「一院一景一品」方案,吸引一批藝術家來到當地,按照「修舊如舊」的思路,對村里老民居進行修復,改造成充滿特色的藝術院落。同時,打造推出「農門陣」+植物拓染、藍染手作、親子芳療、手作草藥球等沉浸式美學體驗市集活動,為遊客提供更多旅遊體驗。

千年文脈 生生不息

從時光中走來的歷史文化名村,就像一本厚重的書,翻開這本書,你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古意,更能觸摸到無處不在的新生。

盛夏,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侗寨遊人如潮,這裏,侗族大歌、肇興鼓樓建築群等聞名遐邇,是侗族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區域之一,素有「侗鄉第一寨」美譽。

肇興侗寨夜色撩人。吳光輝 攝肇興侗寨夜色撩人。吳光輝 攝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巷在寨子裡穿行,隨處可見侗族女生染布、槌布、晾布的場景,吸引遊客駐足欣賞。

「幼時埋下的那顆種子開出了美麗的花朵。」1985年出生,從小在侗寨長大的陸勇妹,6歲開始就跟著母親學紡紗、種藍草,在爺爺開的靛染坊學習侗布靛染工藝。2015年,她回到家鄉,註冊成立了黎平縣侗品源旅遊商品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致力於傳承發展侗族傳統手工技藝藍靛靛染技藝。

9年過去,陸勇妹和她的團隊找回了失傳多年的豆染技藝,取得了5項技術專利和9項外觀設計專利,創作出了千餘款(件)非遺產品,推動了傳統手工藝標準化、規模化、文創化和市場化。

流傳了上千年的藍靛靛染技藝接軌現代「潮生活」,煥發時代魅力。千年文脈,生生不息、奔湧向前。

水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98%以上的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怎雷村,立足民族特色和優美的自然環境資源,走上了以旅興文的道路。2022年5月,三都自治縣文旅局引進北京專業短影片製作團隊入駐怎雷村,利用房屋及庭院改造,為群眾及遊客開展短影片、攝影、民俗、餐飲、旅遊等體驗活動。同時,組織開展梯田風光攝影、民族民俗文化體驗等主題活動,吸引眾多遊客到怎雷村觀光、採風、寫生等。2023年以來,怎雷村接待遊客6000餘人次,旅遊綜合收入超百萬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貴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千年文脈正在時代血脈里,盡情舒展身姿。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丹 梅世桂 吳浩宇 劉煜妤 朱迪 何廣

編輯 胡桅可

二審 張玲玲 楊韜

三審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