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 | 西方「產能過剩」理論的背後是什麼?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  鮑淑君  (資料圖

鮑淑君:一段時間以來,一些西方媒體和政客一直在炒作「產能過剩」。上一次是40年前對日本的抨擊,但這次是針對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等產品的出口。

「產能過剩理論」是1776年由西方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的,但現在被一些西方國家捏造成一種謬論。希望一些國家的政客能夠認識到,保護主義不是正確之舉,更無法解決所謂的「產能過剩」問題。

事實上,這讓我想起了1999年哈佛商學院編輯蓋瑞·埃蒙斯的一篇題為《物極必反?》的文章:「產能過剩」本身並不一定是壞事。供應過剩,價格下跌,這對那些受益於低價材料或商品的行業來說是好事。如果你能享受質量高價格低的新能源汽車,你會拒絕來自中國的物美價優的商品嗎?

一些西方國家不去努力發展自身的競爭性產業,而是熱衷於炮製「產能過剩」的假象。在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到新水平時,他們為何還在糾纏於精心編造的「老一套」呢?

(本期人員:編導:白璐;攝像:劉凱、王一辰;後期:劉凱;攝影:楊佳;主編:鄭海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