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丨高爐之下紅色基因永不褪色

包鋼,不僅見證了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光輝歷程,也譜寫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石榴籽籽心連心的生動讚歌。

媒體記者參觀包鋼園區沙盤。

記者參觀展品。記者參觀展品。

「我們像雙翼的神馬,飛馳在草原上……我們將成鋼鐵工人,把青春獻給包鋼。」一首《草原晨曲》迴蕩在包鋼「齊心協力建包鋼」展陳館。6月27日,「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走進包鋼,重溫60多年前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8萬多名各族兒女在北疆荒漠築鋼城的故事。

媒體記者聆聽講解員講解建設包鋼的歷史故事。媒體記者聆聽講解員講解建設包鋼的歷史故事。

「1958年,在黨中央號召下,來自22個省55個城市的8萬多名建設者齊聚包頭,創造了平地起高爐、荒漠變鋼城的人間奇蹟……」伴著講解員生動的講述,記者們在一張張老舊照片、一件件珍貴文物、一段段影像資料中穿越歷史,感受薪火相傳的家國情懷。

採訪中,90歲高齡的包鋼離休老幹部、老黨員葛桂林向大家講述起在包鋼工作生活的美好歲月。「那時候每天清晨,昆都侖中橋總是歡聲笑語、人潮滾滾,這是大家進入廠區的必經之路。廠區里,大家都加班加點地幹活,大喇叭里時常響起車間產量破紀錄的喜報。這裏學習氛圍也非常濃厚,晚上下班,職工們便走進夜校拓寬知識面,有的職工來不及吃飯,一邊啃著窩窩頭一邊趕去教室……」葛桂林回憶到。

記者們拍攝一號高爐。記者們拍攝一號高爐。

1958年4月8日,從包鋼一號高爐龐大的基坑在渺無人煙的荒漠上破土動工開始,內蒙古鋼鐵建設的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一代代包鋼人把當年「齊心協力建包鋼」的精神能量轉化為生產力,一批批「包鋼製造」從這裏走向全國重點項目建設現場。全球海拔最高的青藏鐵路,三分之二的鋼軌來自包鋼。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各大油田以及鋼結構領域,包鋼的無縫鋼管都佔據一席之地。「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神舟」號系列飛船、「中國探月工程」等國家重點工程,也都有包鋼稀土產品的身影。

中國青年報記者張敏說:「看到在‘全國為了包鋼,包鋼為了全國’的宗旨下,各族同胞伸出援手,為這裏的發展貢獻力量,我非常感動。在‘齊心協力建包鋼’精神的鼓舞下,包頭肯定也會建設得越來越好,為國家的高質量發展奉獻出包頭力量。」

包鋼1號高爐參觀區。包鋼1號高爐參觀區。

「齊心協力建包鋼」是包頭這座城市永不磨滅的紅色基因,是刻入包頭各族幹部群眾靈魂深處的永恒記憶,更是鼓舞包頭在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實踐中繼續走在前列的奮進動力。

內蒙古日報·草原雲記者:梁亮、蔡冬梅、柴思源、韋特烏勒斯、李卓、桑治阿男、馬駿馳、韓選婷

編輯: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