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向延安》國家大劇院首演,舞台呈現電影質感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6月28日,在喜迎中國共產黨成立103週年之際,大型諜戰題材話劇《向延安》在國家大劇院首演,拉開一連四場演出的大幕。當晚,近千名觀眾的思緒被劇中主人公向金喜跌宕起伏的命運所牽動,在懸疑與詩意交織的戲劇構作中感受一段可歌可泣的平民史詩。據悉,話劇《向延安》在國家大劇院的演出將持續到7月1日。

話劇《向延安》首演,演出持續至7月1日。

該劇講述了1939年,上海華光無線電學校的進步學生們懷著青春熱血準備出發延安。此時正值主人公向金喜的父親一週年忌日,當向家人齊聚一堂,緊迫的時局、親情的羈絆、信仰的相悖,拉扯著他們每一個人。向金喜酷愛廚藝,玩世不恭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細膩且縝密的心。因追逐心上人而誤打誤撞步入革命征途,陷於諜戰漩渦。心之嚮往聖地延安,而命運的陡轉卻使他留在了上海,在亂世與黑暗之中心向黎明,步步為營。

話劇《向延安》改編自作家海飛獲「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雙年獎」同名小說,由海飛擔任編劇、「文華導演獎」李伯男執導。「向延安」的真正意思是「心嚮往之」,主人公一生未能踏出上海,卻以一種隱秘而偉大的方式抵達了「延安」。海飛表示,《向延安》不只是一部紅色作品,更是一部青春頌歌,任何人都能在其中找到青春與理想的影子。「不論什麼年代,充滿激情、勇立潮頭的永遠都是年青人。對生活在今日中國的年青人來說,《向延安》也具有無比契合時代精神的現實意義,是一部特別適合年青人觀看的話劇。」

如何將《向延安》原著26萬餘字的敘事篇幅濃縮為近3個小時的舞台呈現,既要兼具文學性與戲劇性,還要創新表達?導演李伯男表示,「在話劇《向延安》中,我一直在找打開劇本敘事結構的鑰匙。總體來說,這部劇應該是‘兼工帶寫’的,局部要‘工筆’,而整體上則要‘寫意’。空間、表演、人物細節的寫實,整體氣質與舞台表達的詩性,需要不斷調整和平衡。」

舞台上,一座高聳的鍾樓始終矗立,隨著矩形轉台的不停轉動,遷移出不同的故事場景。上海舞台美術學會會長、話劇《向延安》舞美設計桑琦表示,鍾樓寓意著每個人心嚮往之的延安,而特意設計成的「四面有門」的形式,也是一種「你永遠能抵達延安」的隱喻。舞台深處的大幕上,虛實結合的光影勾勒出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上海街頭裡弄的風貌,在詩意的敘事中呈現電影質感。

多樣化的舞台表現手段,不僅強化了原著的詩性品格,也賦予全劇一種近似於現實主義敘事詩的美學風貌,將主旋律的創新表達上升到了新的高度。首演當晚,劉智揚、李施嬅、李霆、李勁峰、王楠鈞、孫翌琳、徐開騁、江佳奇、李傳纓等一眾實力演員悉數登場,將《向延安》中的人物群像激活。其中,李霆、李勁峰、孫翌琳三位演員是首次在話劇《向延安》中亮相。

話劇《向延安》由中共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區文體旅遊局)、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出品,解放日報社聯合出品。在6月23日舉行的2024微博文化之夜盛典上,話劇《向延安》摘得「年度演出IP·年度優秀劇目」殊榮。該劇出品人、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雷雯表示,《向延安》從平民視角將「小人物」與人性探索相結合,謳歌平民英雄、探討人生價值、叩問信仰根基,與東藝製作出品的價值觀不謀而合。東藝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讓文藝繁花綻放得更加絢爛多姿。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