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千秋丨長安:融杭新城,追「潮」千年續繁華!

(點擊觀看影片)

尋·千年地標

長安閘:水利史上的奇蹟

領跑世界的「黑科技」

翻開歷史的畫卷,軒寧長安自古以來是南來北往的「水陸要衝」,數百年前曾是運河上漕運船隊的必經之地,被稱為「運河第一鎮」。長河悠悠,歲月如流,流淌千年的大運河,在長安積澱了燦爛的運河文化。

漫步於長安古鎮的運河段,一彎虹橋靜臥在古運河之上,河面倒影拱圓。過了橋,南岸便是大運河(長安閘)遺產展示館,在這裏,千年運河的脈絡清晰可見。

「運河流入長安境內,船隊在不同水位之間翻越,三個閘門形成兩個水勢,可以使不同水位平起平落,在當時可以說是非常的先進,代表了我們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今年80歲的高建林,是長安運河研究學者,也曾參與過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工作。如今的他每週三天都在展示館進行誌願服務,為遊客講解這一水利水運工程「奇蹟」。

在運河的發展過程中,匠人曾創造性地建造了諸多的閘、壩、堰、堤等水利設施,在穩定漕糧運輸、調控水源、節制洪峰、保障農業灌溉等方面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長安鎮誌記載,南桑治建都臨安後,長安作為水運要道盛極一時,成為連接都城與浙北、蘇南「糧倉」的關鍵中轉地,大凡漕運、貿易、宦遊往來於都城者,莫不經過於此。「鬥門貯淨練,懸板淙驚雷」,南桑治詩人範成大更是用詩詞記錄下當時的水運盛況。 

高建林介紹道,長安閘的出現其實是為解決不同河線高差問題、水源問題而形成的重要工程實踐。京杭大運河的上塘河從杭州流出後,流經軒寧時與長安老鎮上的崇長港交彙,由於兩河之間有1.5米到2米的落差,漕船往往不能運轉。

「當時,來往船隻到這裏,都要用牛拖船過壩。後來改成人力,但通過拔船過壩總不大方便,尤其是較大噸位的船,需要把船艙貨物翻出倉後,等空船過壩後再裝船,一天也過不了多少船隻。」於是聰明的長安人便想到建閘通航,保障船隻南來北往。當然過往的船隻是要收費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好比在長安鎮,建了一個高速公路收費站。

長安閘示意圖長安閘示意圖

桑治熙寧元年又改建長安三閘,形成複式船閘。「這個複式船閘的主要功能,就是把船隊從水位較低的河流,送到水位較高的河流,工作原理就像跨台階。」讓「水流公路」不被高下錯落的地勢截斷,讓船隻實現跨越上下懸河、「翻山越嶺」的船閘和水壩是大運河上最值得稱道的傑作之一。

據中國水利史記載,「一壩三閘」代表著中國古代最先進的水利技術,領先歐洲同類工程 300 餘年。千百年後,歷經滄桑的長安閘雖然漸漸遠離航運的歷史舞台,但這個桑治代水利工程的偉大發明創舉,仍造福後代,它所蘊含的運行原理,至今還在長江三峽、葛洲壩等大型現代水利工程大壩被廣泛使用。

承載著千百年的文明與智慧,長安閘澤被後世,也鑄就著大國重器,推動著中國水利事業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2014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長安閘作為嘉興僅有的兩個遺產點入選。今日河上的喧嘩不再,長安閘壩遺址猶存,靜靜訴說著長安鎮舊日的輝煌。

撫摸著「一壩三閘」上歲月留下的痕跡,彷彿又回到了千百年前,只見大小船隻,魚貫而來,閘門次第開放,船隨水魚貫而出,一路南來北往,檣櫓翻飛,水波蕩漾。

訪·古鎮新貌

古鎮煥新

讓運河長安驚豔蛻變

春日裡的長安古鎮,楊柳依依、綠水漾漾、古韻悠悠。

「進來看看,都是地道的老味道。」早上八點左右,朱萬昌糕點店像往常一樣開門迎客,老闆娘胡覺明忙碌地給顧客裝袋,重麻酥糖、百果麻餅、蜜糖糕、椒鹽桃片……一款款頗具軒寧本地味道的糕點,被整整齊齊地碼在貨架上。

「我家住在運河邊,走幾分鐘就能上運河堤。」胡覺明是桐鄉崇福人,小時候的她常在運河邊摸螺螄小蝦,看來來往往的運河船隻。2018年,長安西街重新修繕招商,她一眼看中了這塊寶地,「我們是西街的第一家店舖,這邊遊客多文化濃,開老字號糕點店再合適不過。」

胡覺明告訴記者,經過修繕後的長安老街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每到週末街上人流如織、熱鬧非凡。說話間,店裡進來了3位杭州來的遊客,「現在生意是紅紅火火,蒸蒸日上,沒有賣不掉的日子。」   她笑著說道。

為了留住運河文脈,活化文化遺產,近年來長安鎮啟動了「一壩三閘」周邊清代、民國歷史街區的保護修繕工程。如今,寺弄、西街已引入數十家商戶,形成集餐飲、零售、文創等業態為一體的文旅商圈,重現運河古鎮的繁榮景象。

走進位於寺弄中部的長安宴場館,「小圓頭宴球」銷售點印入眼簾。「宴球是長安的知名美食,我想把正宗的長安宴球推廣出去,讓更多人品嚐到大運河上這道流傳了兩百多年的美味。」徐铖是「小圓頭宴球」的主理人,也是長安本地有名的青年創客。2017年,剛大學畢業不久的他毅然回到家鄉賣起了宴球。

在長輩的幫助下,徐铖研究了不同的宴球做法,選出了最優的配方,「小圓頭宴球」一經推出就廣受歡迎,遠銷全國各地,此後銷量連年增長,一年能賣出100多萬個。

2019年,寺弄開街並開設了長安宴場館,邀請「小圓頭宴球」入駐售賣,讓更多遊客品嚐最地道的長安味道。不管是展現鄉風、鄉韻、鄉俗、鄉景、鄉音的長安記憶館,還是展現長安特色飲食文化的長安宴場館,寺弄都突出了長安悠久的歷史文化,特別是運河文化、美食文化,吸引眾多遊客駐足,打造長安「網紅」打卡點。

在此基礎上,長安已形成以民國風為主的青年路、以明清風為主的寺弄西街、以現代風為主的修川路三條大運河邊美麗街區,高標準打造古韻與新風交融的共同富裕錢塘國際新城。

越來越多的商戶入駐、年青人返鄉創業、遊客流連忘返……古老的長安煥發出嶄新的光彩,處處可見江南水鄉的婉約與秀美。 

大運河喧嘩不再,古街人氣猶存。站在新的十字路口,長安全力打造「運河長安」城市品牌。

在水陸交通四通八達的長安,只見杭海城際飛馳而過,軒寧國際花卉城、奧迪尼斯等大型商業體,每年吸引著上海、蘇州等上千萬的全國遊客奔赴而來。

古鎮長安,一壩三閘靜臥河畔,承載著運河千年的文化脈絡;新城長安,逐浪新潮,開啟由「鎮」到「城」的華麗蝶變,迸發出無盡的澎湃活力。

續·千年文脈

古韻奔騰千里

續寫新時代運河故事

大運河滋養了長安兩岸的繁華錦繡,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民俗、風土人情。當大運河成為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有人在傳承,有人在熱愛,有人在講述新的故事。

在軒寧長安,潮運文化展示館可算是個小小的文化網紅地。展示館負責人方林峰是土生土長的長安人,他對運河文化有著別樣的感情。「長安的這一方水土養育了我,開辦潮運文化展示館也是回哺給長安群眾的一種方式。」

2015年,方林峰向軒寧市民政局提出申請成立「軒寧市長安鎮潮運文化展示館」,自費近十萬元裝修了家裡的一樓和二樓,把軒寧潮文化和運河文化兩個系列為主的許多藏品陳列出來,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

這間由家改造成的展示館,緊挨著長安鎮仰山路,又毗鄰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長安校區,地理位置優越。展示館開放後,參觀者絡繹不絕,有來自嘉興和軒寧市文化系統的工作人員,也有本村的村民、周邊大學生,還有外國友人、媒體工作者,甚至各類參觀團、考察團。

同樣對運河充滿熱愛的,還有軒寧中學歷史老師陳振華,他開設了以運河為主題的選修課,用這樣的方式,讓一屆又一屆軒寧學子,瞭解鄉情,傳承經典。

「這門課程可以說融歷史理論、文化調研、實地走訪等為一體,課程的考察方式也跟其他課程不一樣,學生不是做一張試卷就行了,而是要寫調研報告。」陳振華介紹道。

近年來,軒寧中學利用學校的歷史文化資源,結合大運河深厚的底蘊,推出運河選修課,並開展研學旅行活動,進一步弘揚運河文化。「現在不僅是軒寧中學的師生在傳播運河文化,外面到學校參觀的師生,也都在交流中弘揚大運河文化。」軒寧中學相關負責人說道。

大運河是活著的、流動著的文化遺產,除了民間自發的傳承,長安鎮政府也加強規劃。2019年,《長安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正式通過,這是長安第一個關於運河流域的保護規劃。在此基礎上,長安發掘文化特色,打造「運河·長安」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文化IP。

為了更好地傳承運河文化,近年來,長安鎮以運河·長安文化旅遊藝術節為載體,「複活」了南桑治時期就興盛於長安的端午龍船會,再現了「龍舟競渡昔盛於長安」的盛況,辦起了盛大的中秋燈會,融入千年前的桑治韻文化,再現昔日運河光影盛景。

截至目前,運河·長安文化旅遊藝術節已連續舉辦15屆,「春走大運、夏賽龍舟、秋賞花燈、冬鬧年俗」系列活動早已融入長安百姓的日常生活。2023年全年,文化旅遊藝術節系列活動累計吸引超120萬人次參與。

熱熱鬧鬧的各類活動,在傳承運河文化的同時,也在為大運河沿岸經濟注入新的活力。統計顯示,2023年,長安鎮旅遊人數達56萬人次,旅遊相關行業營收達4.3億元,同比增長55.7%。

大江奔湧,潮起東方;運河之畔,文化成風。汩汩運河水流淌千年在水脈與文脈交融,文化與經濟共生中,勤勞勇敢的長安人正將新時代的運河故事書寫得更加精彩動人。

總策劃:沈炳忠 楊誌勇 楊潔

編輯:吳方璐

責編:孔越 羊豐偉

審核:楊潔 金周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