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高原非遺「守」藝人

夏至過後,高原氣溫回暖,青海湟中非遺精品館內,剛剛忙完農耕的藏毯手工藝人楊永良坐在一台織機前趕製訂單。

裁剪、打磨、撚線、打結、平整……五顏六色的毛線穿梭在編織杆間,沒過多久,一張花色精美的藏毯便慢慢延展開來。

楊永良正在編織加牙藏毯。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楊永良正在編織加牙藏毯。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今年62歲的楊永良,是一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加牙藏族織毯技藝的傳承人。他談到,入行50多年來,自己守護傳統文化技藝的初心從未改變。

「我從8、9歲時就跟著父親學習藏毯編織技藝,由我們當地羊牛毛編織而成的加牙藏毯,經過植物染色和獨特的編法,可以說供三代人使用都沒問題。」楊永良說。

藏毯。人民網 況玉攝藏毯。人民網 況玉攝

「自古藏毯出湟中,湟中藏毯數加牙。」在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加牙村,編織藏毯鐵梳子拍打紡紗的聲音已延續了上百年。

對於傳統技藝的傳承和保護,楊永良信心滿滿:「我們加牙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這項技術。我自己現在也在工廠里帶徒弟,把藏毯編織的技藝傳授給年青人,希望加牙藏毯編織技藝永久地傳承下去。」

塔爾寺酥油花、加牙藏族織毯技藝、湟中堆繡、湟中千戶營高台、湟中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塔爾寺花架音樂……楊永良所在的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是非遺的「富礦區」。

湟中堆繡作品。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湟中堆繡作品。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對於許多像楊永良一樣的非遺傳承人而言,傳統技藝不僅是他們一生的事業,更傳遞著幾代人的感情,傳承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我們這個技藝是家庭傳承下來的,到我這一輩是第五代。」同樣出生於西寧市湟中區的李延虎,是一名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的傳承人,從小耳濡目染讓他對鎏金技藝充滿了感情。

銀銅器——暖鍋。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銀銅器——暖鍋。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據瞭解,青海湟中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也有上百年歷史,以圖案精美、造型逼真、工藝精湛而聞名。2011年,該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工序繁雜,銀銅器製作包括煉銀、打樣、鏨刻、拋光等10多道工序。」李延虎介紹,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手工完成,所有的圖案都是手工雕刻。

湟中非遺精品館內展出的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代表作品。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湟中非遺精品館內展出的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代表作品。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手藝意味著緩慢與艱辛,但一定傾注了工匠的誠意和對美好的追求。」李延虎表示,好手藝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希望傳統技藝和工匠精神能夠吸引更多年青人傳承下去。(萬世成、熊旭、白波、李依環、楊啟紅、趙敬菡、霍雨佳、馬天翼、許維娜、甘海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