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六十歲的自己嗎

此前,「浙江宣傳」曾發文《不必苛責三十歲的自己》,探討「三十而立」立的是什麼,揭示當下社會普遍存在的年齡焦慮,引發了讀者的廣泛共鳴。

人們都希望自己越活越年輕,然而,衰老是無法阻擋的自然規律。很多人有這樣一種感覺,一旦過了三十歲,十年八年像是在指縫間溜走。我們可以不去做那麼長遠的規劃,但六十歲終將向這屆年青人迎面走來。

你想過六十歲的自己嗎?你準備好迎接六十歲以後的生活了嗎?

圖源:視覺中國圖源:視覺中國

有一種說法是,六十歲以後,人生才剛剛開始。有的人盼著六十歲的到來,就像盼著「天亮了」,終於可以放下所有,為自己活一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鬧鍾關掉,一覺睡到自然醒。然後收拾收拾行裝,瀟灑地說「bye bye」,帶上老伴出門去看看過去幾十年都沒有好好欣賞的世界。

還有的計劃六十歲以後就回到老家,養一隻貓、一隻狗、一隻鳥,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種一品茶、五色瓜、四季花,過著閑雲野鶴般的日子。有的立誌不管到哪個歲數都要衣衫時尚、腰杆筆挺,成為一個像黃永玉那樣80歲上雜誌、90歲玩漂移的「酷老頭」或者「酷老太太」。

有的打算六十歲以後,就在家給晚輩帶帶小孩。沒有詩和遠方,有的是瑣碎而溫馨的日常,會操心孫子的學習,會牽掛孫女的婚事,會每天想著準備什麼飯菜,家裡的事情都放心不下。一些長期生活在農村的人,可能過了六十歲,也不想丟下那幾畝田地,他們依然晝出晚歸、辛勤勞作,想儘量少給子女添一些麻煩,喜歡在揮灑汗水中體驗生活的踏實感。

對很多人來說,面對六十歲,內心大概更多是平和與坦然。經歷過風雨,遇到過得失,一點一滴的過往都成了人生的風景。生命已過大半,如何讓接下來的時光更充實更飽滿,才是他們最在意的。

面對各種不確定性,也有些人對六十歲以後的生活表達了自己的焦慮和不安,「老實說,不敢想」。歲月不饒人,視力不再清晰的眼睛,怎麼也抹不平的皺紋,體力能力的逐漸衰弱,這樣那樣的病痛,都是殘忍的細節。哪怕有些年青人嘴上喊著「想退休」,若真要一下子穿越到六十歲面對這樣的自己,恐怕也會打退堂鼓。

在老齡化的社會里,老人越來越多,有的卻依然可能孤獨無助。父母不知何時會停下腳步,子女就像放出去的風箏,老朋友可能走著走著就散了。工作崗位不再需要自己,連跳廣場舞也這麼難。家裡的老人是否照護得過來?要不要住進養老院?每天除了數著日子還能幹點什麼?越是深想,就越是害怕傷感。當然,也有人覺得船到橋頭自然直,走一步算一步。

平湖市老年大學開設國家級非遺平湖派琵琶班 圖源:潮新聞客戶端平湖市老年大學開設國家級非遺平湖派琵琶班 圖源:潮新聞客戶端

有人說,單從年齡的層面上看,這個世界上其實只存在三種人,已經變老的人、即將變老的人和終將變老的人。無論是期待、恐懼,還是無動於衷,在生命這條單行道上,所有人都只能一直往前走。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獨特意義,青絲變成華髮,但生命並不隨之褪色。歲月既然帶走了青春,就一定會留下什麼作為餽贈。

常言道「六十而耳順」。無所違礙於心,聽得進逆耳之言,對詈罵之聲也無所謂,這可以稱作「耳順」人到了這個年紀,可謂「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自有一套面對生活的智慧《禮記·王製》中說:「五十杖於家,六十杖於鄉,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老人們身上見證了歲月的蹤跡,鐫刻著歷史的印痕,他們就是一部部「答案之書」,見識越廣,閱曆越深,越是德高望重、受人敬仰。

年輕時看山,總想知道山後面是什麼,到了一定年紀可能就不再想知道。不再年輕,也意味著不再那麼感到好奇、輕易衝動,凡事隨遇而安、淡然處之,總能為自己也為別人留幾分餘地。時間將曾經鋒利的棱角打磨得圓潤、溫和,老人們逐漸成為「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我們將一些老人稱為「老頑童」「老小孩」,是笑讚他們有趣,也是羨慕他們的本真。陶淵明曾感慨「久在樊籠里,複得返自然」,在人生的後半階段返璞歸真、追尋自我,也是一種通透。季羨林晚年專門寫文辭去「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的稱號,自稱「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正是過盡千帆的年長者所獨有的豁達和坦誠。

當然,也有一些老人,被「老年」的標籤封印,彷彿一旦邁入了六十歲這道門檻,從此就只能躲進小樓、自我放逐。他們不願意擁抱甚至想主動逃離充滿變化的世界,對新事物、新朋友多少有些抗拒,不知不覺也就會跟不上這個時代的節奏。

浙江省第32屆中老年籃球賽暨第3屆長三角中老年籃球邀請賽 圖源:潮新聞客戶端浙江省第32屆中老年籃球賽暨第3屆長三角中老年籃球邀請賽 圖源:潮新聞客戶端

其實,年齡只是一個數字,困住人們的是被刻板印象禁錮的心,在什麼樣的階段就接納什麼樣的自己,在什麼樣的階段就做什麼樣的事情。六十歲以後的生活,依然由自己定義。

如今,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不管時代如何發展、環境如何變化,都應當去追求一種讓自己更為舒心自在的生活,有三點尤為重要。

不改少年心氣。梁啟超曾說,「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俠」。但誰說年紀大了就不能熱烈地活著呢?有的老年人積極擁抱時代潮流,樂於和年青人交流,心態也變得年輕;而有的老年人退休以後就把自己封閉起來,既不參與社交活動,也不接受新鮮事物,身體和精神狀態就大不如前。

相比生理性的衰老,更讓人遺憾的是社會性衰老。當一個人脫離於社會之外,就有可能思維固化,滑向加速老去的軌道。終身學習是對抗年齡焦慮的一劑良藥,或是在家讀書,或是出門旅行,或是培養一慕遜加柏趣愛好,在豐富日常生活的同時,也能保持與外界的緊密聯繫,延緩社會性衰老的進程。

找到自身價值。老年人並非只能是「被照護者」的角色,恰恰相反,老年人在知識、經驗和技能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能給社會提供很多不可替代的正向價值,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比如,一些老人雖然已經退休,但依然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繼續發揮餘熱,不少人還在實踐中對年青人進行「傳幫帶」;一些老人積極參與社區誌願服務,幫助鄰里調解糾紛、維護社會治安;還有一些老人為家庭後輩分擔照料工作,等等。每個人的精力和特長各有不同,但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切不可在步入老年後就輕易否定自己,而是要老有所為、老有所長,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來,繼續創造生命的價值。

有尊嚴地變老。空巢的孤獨、失能的脆弱,都是老年生活中殘酷的一面,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意看到自己的長輩,以及終將老去的自己陷入這種不堪境地。如何讓老年人過得更有尊嚴、更加體面,只靠自己、家人是不夠的,需要全社會在老齡化的歷史進程中進行賽前分析性規劃佈局,有效整合利用各類資源,在標準化建設、要素保障、普惠共享上多探索創新,提供多元化、品質化的養老服務。

其實,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恰恰體現在是否尊重老年人的需求、是否便利老年人的出行等細節上。在現代城市以年青人為中心、以效率為主導的運行邏輯中,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懷,不把漸漸老去的人們丟下,應當是整個社會的良心與共識。

一重山有一重山的錯落,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平仄。願你我在六十歲到來時,依然可以不緊不慢、自信從容,用美麗的夕陽和晚霞映照自己的一片天空。

各位讀者: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留言在本文發佈的24小時以內得到點讚數最高者,將獲贈《話由心生》一套。您今年多大?有想過六十歲的自己嗎?來評論區聊一聊吧!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