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工智能發展與治理,北京將探索完善司法服務保障措施

新京報訊(記者行海洋)7月3日,2024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論壇由北京市知識產權局、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等單位承辦,與會嘉賓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的治理、發展和知識產權保護展開討論。

7月3日,2024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論壇舉辦。新京報記者 行海洋 攝7月3日,2024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與知識產權保護論壇舉辦。新京報記者 行海洋 攝

會上,北京市知識產權局數據知識產權登記系統、北京互聯網法院「天秤鏈」、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北數鏈」貫通儀式啟動,三個平台系統的貫通將共同強化數據知識產權登記、運營與保護,將提高各主體間數據應用效率,為數據要素打造安全可信的流通環境,有助於當事人以更低成本維護權益、定紛止爭。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朱雅頻表示,人工智能的創新性稟賦,既對檢察機關加強相關領域知識產權保護提出新的課題,也為科技賦能知識產權檢察保護提供了重要機遇。北京檢察機關將聚焦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和知識產權法治保障需求,在推動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全面協調充分發展中,深入推進知識產權檢察一體履職、綜合履職、能動履職。要圍繞算力、數據、算法等關鍵要素,探索完善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興領域執法司法和法律監督措施,運用法治方式保障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助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之治」,為加強數字經濟治罪與治理、監督與治理提供「北京經驗」。

當天,北京市檢察院發佈了《關於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刑事合規風險提示》。在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北京市檢察機關全面梳理人工智能領域的潛在刑事合規風險,聚焦知識產權保護、公民個人信息保護、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和數據安全保護等領域逐一提示並詳細解讀,旨在引導和保障人工智能產業的創新發展、健康發展。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任雪峰介紹,近年來,北京法院緊緊圍繞首都創新發展戰略,發揮司法球證的規則性作用,立足保障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健康發展,妥善處理髮展和規範的問題。圍繞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大司法保護力度,用足用好懲罰性賠償制度。2023年,共在26件侵犯知識產權案件中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有力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聚焦科創企業的司法需求,在中關村科學城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等重點科技園區設立知識產權巡迴審判庭,實現在北京科技創新平台知識產權巡迴審判全覆蓋。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郭禾,以「工具還是作者——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為主題作分享。他認為,人工智能系統生成的任何內容都是被分解的數據元在算法規則下的重新組合,由於組合方式的數量之大已經超過了人腦所能記憶的最大極限,即人腦無法處理的數據量,因而在理論上可以認為系統生成的內容具有獨創性或具有作品的屬性。

如果人工智能系統生成的內容構成作品,那麼系統能否成為權利主體?郭禾提出,目前來看,人工智能系統只是幫助人類實現較大量數據組合的一個工具。現階段,應該不能將其擬製為法律主體。另一方面,在法律上將人工智能系統擬製為人,還可能因其責任能力等問題產生一系列難以解決的複雜關係。在沒有相應社會共識的前提下,也不宜將其作為法律主體。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