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特稿丨追尋真理的光芒 傳遞真理的力量——兩代中國青年跨越時空的對話

【原標題】追尋真理的光芒 傳遞真理的力量——兩代中國青年跨越時空的對話

文/ 本報記者 於帥帥 吳振東

105年前,上海碼頭,一批批有誌青年陸續登船,踏上了赴法勤工儉學的征程。在法國,他們中的一些人發現並汲取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精華,建立了旅歐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立誌為風雨如晦的中國探尋民族複興的前途。

105年後,同樣在上海,一批批熱忱青年走進全市多處紅色遺址和場館,向觀眾講述這座光榮之城的紅色記憶。他們仔細研讀、認真譯介,向國人、向世界展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發生的深刻變化,傳遞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

真理的光芒始終閃耀。歷經百餘年,華夏大地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碩果纍纍。兩代中國青年跨越時空,在韶華歲月中堅持對真理的追尋和守護,把青春奮鬥融入黨和人民事業,同時也為增進中法友誼提供了歷史橋樑和現實互動。

2021年3月22日拍攝的法國蒙達爾紀火車站前的「丹恩小平廣場」(高靜 攝)

2021年3月22日拍攝的法國蒙達爾紀火車站前的「丹恩小平廣場」(高靜 攝)

踏上追尋之路

上海秦皇島碼頭,一堂生動的黨課正在進行。上海理工大學數十名學生聚集在留法勤工儉學運動浮雕牆前,跟隨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老師邢中先的講解,回望那段初心啟航的歲月……

1919年的中國,內憂外患,進步青年們走出國門,探索救亡圖存之道。

當年12月,碼頭出發的人群中,有一家三口:蔡和森、蔡暢和他們的母親葛健豪。來到距離法國首都巴黎百餘公里的蒙達爾紀後,蔡和森把更多的時間用於自修學習,「猛看猛譯」多部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俄國革命的書籍。他經常在公園裡邊查字典邊看報紙自學,直至公園關門,公園的一位管理員被他的刻苦打動,主動當起了他的法文輔導教師。

蒙達爾紀獨吉公園,假山水池旁矗立的告示牌上印有一張斑駁的黑白合照,透過照片,一群風華正茂的年青人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場景穿越歷史雲煙映入眼簾。1920年7月,蔡和森和向警予在這裏召集留法學生會議,做了關於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專題演講。

   拚版照片中上圖為1920年7月,蔡和森、向警予等旅法青年在蒙達爾紀獨吉公園召開留法學生會議的資料照片,下圖為如今的獨吉公園(拍攝於2021年5月7日)。( 高靜 攝)

蒙達爾紀雷蒙特列街15號,曾是昔日中國勤工儉學青年學習、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場所。如今,這裏已成為中國旅法勤工儉學蒙達爾紀紀念館,在館內二層展示櫃里,陳列著兩份已經泛黃的文件,是丹恩小平當年在法國的居留登記卡和工作檔案卡。

1920年,16歲的丹恩小平從上海出發,奔向法國。在克勒索的施耐德鋼鐵廠,他身著厚厚的工作服、腳穿特製木鞋,做著最為危險的拉紅鐵工作;在蒙達爾紀城郊的哈金森橡膠廠,他和工友住在簡陋工棚里,每天工作10小時,週六還要工作半天,但學徒期時薪僅有一法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發生嚴重經濟危機,勤工儉學學生紛紛失業失學、陷於困境。1921年,法國當局停止發放留法勤工儉學學生的「維持費」。與此同時,里昂中法大學的中方負責人違背承諾,將留法的勤工儉學學生拒之門外。

留法勤工儉學學生在周恩來、蔡和森、趙世炎等人的領導下,開展了「爭回里昂中法大學」運動,但在法國當局的鎮壓下,運動最終失敗。留在法國的周恩來、趙世炎等人隨後創立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為配合中國國內革命鬥爭展開了一系列活動;當時被迫回國的蔡和森、陳毅等人則積極投身到國內革命的洪流之中。

法國歷史學者讓-路易·里佐表示,法國20世紀初處在激烈的時代變革和政治鬥爭中,各地罷工浪潮洶湧,這極大影響了中國勤工儉學學生。「他們生活條件艱苦,薪金很低,瞭解法國工人階級的困苦,在政治上變得非常敏銳。他們很快從工作實踐上升到對政治的分析,被馬克思主義深深吸引。」

品味真理之甘

7月1日清晨,上海市新黨員代表在中共一大會址前進行入黨宣誓。(劉穎 攝)7月1日清晨,上海市新黨員代表在中共一大會址前進行入黨宣誓。(劉穎 攝)

如果真理有味道,會是什麼樣的?

1920年8月,由中國共產黨最早成員之一陳望道首譯的《共產黨宣言》中文全譯本在上海出版。這本薄薄的小冊子,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革命的勝利,起到了重要的鑄魂、引航作用。

「陳望道一邊翻譯,一邊吃著母親送進房間的粽子,因全身心投入,他竟把墨汁當作紅糖蘸著吃了,並對母親說‘夠甜,夠甜’。這便是‘真理味道有點甜’的來曆。」百餘年後,複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黨員誌願服務隊隊員們將陳望道苦譯宣言的故事娓娓道來,帶領參觀者重溫「真理的味道」。

如今,馬克思主義真理的「甜」已經沁入中國的每一個發展領域,隨著「世界看中國」的熱度不斷上升,滬上青年們踴躍參與到向國人、向世界講述這份「甜」的誌願工作中來。

這支主要由複旦大學青年教師、學生黨員組成的誌願服務隊,有一個響亮的隊名——「星火」,寓意每一位隊員都能成為傳遞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的「火種」。「要能講出‘一碗水’,心中得有‘一桶水’。」複旦大學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星火」隊指導教師周曄說,針對不同類別參觀者,隊員們提供分眾化、個性化的展館講解,已形成數十份獨具個人特色的講解稿和多門宣講課程。

2021年,上海外國語大學與中共一大紀念館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其中重中之重,是為一大紀念館的黨史展陳做好譯介。譯介工作涵蓋英、法、俄、西、阿、德、日七種語言,翻譯團隊既有經驗豐富的老將坐鎮,也有富有激情的年青人參與。

除鼓勵學生參與外語文本翻譯外,上海外國語大學還通過「紅色文旅融合」模式,以一大會址、龍華烈士陵園、新漁陽里等一批紅色場館的國際傳播為基點,鼓勵學生向世界講述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述馬克思主義給中國帶來的翻天覆地之變。

上海外國語大學法語系2023級本科生黃好是譯介工作的參與者。在一大會址進行實地講解時,黃好發現聽眾中有不少外國人,這讓她更加感受到講解工作的責任感和重要性。「我們要深入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然後努力用不同的語言,精確、生動地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不僅要讓我們不同年齡段的國人受到感染,也要讓外國友人們直觀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她說。

作為當代青年,黃好認為,青年人要紮根中國,沿著前輩的足跡,堅定政治自信,同時要有世界眼光,用包容開放的視角去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好地向世界講述中國、展示中國。

歷史啟迪未來

在蒙達爾紀獨吉公園,一棵中法友誼樹枝繁葉茂。

1922年初,向警予回國,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她在武漢堅持鬥爭。1928年5月,向警予被捕後英勇就義,年僅33歲。1931年,蔡和森因叛徒出賣在香港被捕,後在廣州遇害,時年36歲。2005年,革命先輩的後代在獨吉公園栽下這棵中法友誼樹,深切緬懷為革命事業獻身的先烈。

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也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5週年。這場運動前後持續約有10年時間,在1919-1920年達到高潮,對中國現代歷史發展的影響巨大,是中法關係史上的重要一頁。法國中國問題專家索尼婭·佈雷斯萊說:「赴法勤工儉學這一遙遠的旅程,讓中國進步青年在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比較中,形成了救國圖強的新思想,而這段歷史也成為法中友誼的歷史橋樑。」

近期,紀念中法建交60週年系列活動在上海交通大學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舉辦。通過打造原創中法雙語話劇《赤光》、舉辦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圖片展、成立「赤光」宣講團等一系列活動,當代青年學子與百餘年前赴法勤工儉學的革命先輩進行了一場跨時空對話。

其中,宣講團以周恩來在法勤工儉學時編輯的革命刊物《赤光》為名,吸納學生參與講述留法故事,弘揚先輩情懷。宣講團團長、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大三學生餘點表示,新時代的青年應深植歷史意識、傳承歷史精神,在幸福年代里奮楫揚帆,為中法友誼與世界和平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曾任蒙達爾紀市長十餘年的讓-皮埃爾·多爾說:「歷史不可無視,而是要經常回顧、反思,從中尋覓智慧的印記。」這段銘記著中國革命先輩海外勤工儉學、探尋救國真理的歷史不僅是中法兩國友誼的歷史見證,伴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也為之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百餘年的複興之路提供了理論給養和人才儲備。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至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已生動體現在中國大地的每一個角落。(參與采寫:唐霽、陳晨、劉芳、郭敬丹、周琳、徐永春、肖亞卓、胡雪)

刊於《參考消息》2024年7月4日第7版

責編: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