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李藝飛事件:學術的歸學術,法律的歸法律 | 新京報快評

不能讓相關傳言變為一場「流量狂歡」,也不能讓弄虛作假、欺世盜名者有立足之地

▲資料圖:針對李某的傳言,有些其實很容易查證。圖/微信公眾號「西安交通大學」資料圖:針對李某的傳言,有些其實很容易查證。圖/微信公眾號「西安交通大學」

 | 熊丙奇

備受關注的李藝飛事件迎來新進展。

西安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回應稱,已經看到網帖並報警,警方立案調查初步結果顯示,這是長期造謠網帖,舉報柴某的內容不實,發帖人自稱信息均為造假。具體調查情況警方正在跟進中。關於近期優秀畢業生李某的相關傳言,學校也已展開調查,目前已形成調查報告。李某本人也於6月25日向警方報案。

面對實名舉報,西安交大以及當地警方的反應是迅速的。從當前的情況看,如果舉報者編造假信息長期造謠,那將被依法追究法律責任。而西安交大的回應,還傳遞出了重要信息,即針對畢業生李某的傳言,學校已形成調查報告。相信不久之後,校方將公佈針對李某相關傳言的調查報告。

屆時,如果李某在考研、讀研、評優中存在不端行為與利益交易,那學校應處理與之相關的人員,且應取消李某的相關榮譽。如果針對李某的傳言被查證為造謠誹謗,有關當事人也必須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簡單來說,就是讓法律的歸法律,涉及法律訴求的內容由警方介入調查、處理;學術的歸學術,涉及學術等方面的內容由校方進行調查、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西安交大回應稱,警方立案調查初步結果顯示,這是長期造謠網帖。對此,有網民不理解,既然是長期造謠,為何不早做處理?

出現這種情況,或與當前的輿論生態也有一定的關聯。面對造謠網帖,一些當事人在事情沒有「鬧大」時,基本採取不理睬、不回應、不處理的態度,未曾及時向警方報警。這在一定程度上縱容和助長了造謠者的氣焰。

要明晰的是,造謠、誹謗屬於法律問題。被造謠的當事人往往難以自證清白,學校也無權針對相關問題進行調查。此事中,由司法機關及時介入調查,是最妥帖的方式。

此前,針對西安交大畢業生李某的傳言鬧得沸沸揚揚。對此,多家主流媒體均呼籲西安交大及時予以回應。

但彼時輿論場也有聲音認為,不要理睬那些網絡「噴子」「清者自清」。然而,對於網絡傳言和相關質疑不調查、不回應,是不負責的。這不但會影響大學的聲譽,而且,如果這些傳言是謠言,也會讓當事人今後難以擺脫謠言的長期影響。

對於大學來說,存在學術不端、學術利益交易等問題,只要及時糾偏就不算特別可怕。可怕的是,校方不能直面這些問題,處理類似問題的機制不健全。前者終究只是個別問題,而後者則是制度性的問題,尤為重要。

回到此事去看,針對李某的傳言,有些其實很容易查證。比如,有自媒體稱其本科學的是藝術專業,但研究生卻上了核物理專業,這隻需公佈李某的本科專業即可回應。

有的則需要組成獨立的調查組進行嚴肅調查。比如,有博主舉報其學術造假,這就屬於嚴肅的學術問題,需要學校學術委員會進行調查。另外,對於為何選擇李某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學校也需作出回應,好讓公眾瞭解學校評定優秀畢業生的標準和過程。

回應相關的傳言,不僅關係到學校的聲譽,也關係到如何向社會傳播大學正確的教育價值理念。不能讓相關傳言變為「流量狂歡」,也不能讓弄虛作假、欺世盜名者有立足之地。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 馬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