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寧夏兩個家庭綿延20多年的民族情

近日,家住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的89歲漢族退休老人高廷式家中,突然來了幾位寧夏吳忠市特殊客人,他們帶著回族的特色禮品,一進門便上前緊緊握住高廷式老人的手:「高叔,終於見到您了!我是馬建忠!您還記得我們嗎?」馬建忠夫婦激動得熱淚盈眶。

高廷式老人看著眼前既陌生又熟悉的馬建忠夫婦,思緒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兩家人朝夕相處的一幕幕畫面浮現在老人眼前……

高廷式、馬建忠兩個家庭部分成員合照。高廷式、馬建忠兩個家庭部分成員合照。

1999年,回族小夥馬建忠因家庭困難,帶著全家6口人,從寧夏吳忠市來到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謀生,當時舉目無親,四處租房,最後租下了高廷式的兩間門面房,準備開糧油店,但是一家的住處卻成了問題。高廷式看出馬建忠的難處,主動說:「你們如果不嫌棄的話,就住在我們院里的這間小屋吧!」馬建忠急忙問:「每月多少錢?」高廷式和藹地說:「你們帶著四個孩子出門在外不容易,房租就不收了。」老人暖心話語把馬建忠夫婦感動眼圈發紅,連聲致謝。從此,馬建忠一家就住進了老人家院里的小屋,開始做起了糧油生意。

20年前馬建忠夫婦和四個孩子的合照。20年前馬建忠夫婦和四個孩子的合照。

剛開店時,馬建忠的糧油店生意不景氣,一家人生活比較艱難,高廷式老人看在眼裡急心裡,便動員兒女們主動幫忙,他們想辦法給宣傳、聯繫客源,加上夫婦二人的誠信經營,慢慢地,糧油店的生意越來越好。當時,馬建忠的幾個孩子還小,生意忙時,高廷式老兩口就幫他們照看孩子,兩位老人對待馬建忠的孩子們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有加。小院里天天歡聲笑語,一聲聲「高爺爺」「高奶奶」,讓兩家人的心靠得越來越近,漢族和回族兩個不同民族的家庭也相處得越來越融洽,也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轉眼間,馬建忠的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因戶口都在寧夏,夫婦二人又犯了愁。高廷式老人的女兒高豔波瞭解情況後,想盡辦法給孩子聯繫學校,讓孩子順利上了學。「我們家庭就有漢族、蒙古族、回族三個不同民族,父親從小便教育我們,不管哪個民族都要互相團結,互相尊重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高廷式老人的女兒高豔波對記者說。

高廷式和孩子們在一起。高廷式和孩子們在一起。

有一年冬天夜裡,馬建忠的小女兒不慎煤煙中毒,看著昏厥不醒的孩子,馬建忠夫婦倆一時不知所措。情急之下,他們只好求助熟睡中的高爺爺、高奶奶,高廷式老兩口聞聽後,穿起衣服抱起孩子就送往醫院,由於送醫治療及時,很快就脫離危險。如今,這個小女孩已經長成25歲的大女生,並從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後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年複一年,兩家和睦相處,情義越來越深。馬建忠一家在巴彥浩特生活並經營糧油店8年,隨著孩子們慢慢長大,日子逐漸好起來。2008年,馬建忠一家人搬離了巴彥浩特鎮,回到家鄉生活發展。

高廷式與兒子在門前聊天。高廷式與兒子在門前聊天。

如今16年過去了,租住高廷式老人房屋經營生活的那段溫馨的時光,是馬建忠一家難以忘懷的幸福時光,他們一直掛唸著老人,總想回來看看老人和曾經居住過的小屋。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巴彥浩特城鎮建設日新月異,20年後的小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些老街道很難尋到過去的樣子,馬建忠幾次來到巴彥浩特鎮,都沒有找到高廷式老人的家。不久前,馬建忠的女兒想起高爺爺退休後經常在公園晨練,於是便從寧夏吳忠市趕過來,一大早在公園里試著尋找老人的身影。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們終於在公園找到了高爺爺,連忙上前探問:「高爺爺,我們是馬建忠的女兒,來看您了,您還好嗎?」高廷式老人驚訝地看了半天,才認出姐妹倆。「你們還沒忘記我?」老人欣喜萬分,牽著姐妹倆的手就往家裡請。

高廷式與子女、孫女在一起。高廷式與子女、孫女在一起。

在今年的「哥亞邦節」,馬建忠夫婦懷著感恩的心,放下手中的活兒,領著小女兒馬嘉鈺,驅車從寧夏吳忠市專程看望高廷式老人及家人。兩家人圍坐在一起敘說著過去,總有說不完的話。馬建忠看到已89歲高齡的高廷式老人身體依然健康,內心分外激動。「我們一家人終於了卻了多年來的一個心願。但遺憾的是高奶奶於三年前離開了人世。我們來晚了,沒能見到高奶奶最後一面是最大的遺憾……」馬建忠眼含熱淚握著高廷式老人的手久久不願鬆開。

高廷式、馬建忠兩家孩子合照。高廷式、馬建忠兩家孩子合照。

自馬建忠和高廷式老人兩個家庭再相聚後,如今,這兩個民族的兩個家庭雖居住兩地相隔百餘公里,但他們的心卻緊緊連在一起,始終惦記著彼此,他們經常在電話中相互問候。「高叔待我們勝似一家人,這種跨越賀蘭山的親情,我們要一代代相親相愛傳承下去。」馬建忠告訴記者。

內蒙古日報•草原雲記者:劉宏章

實習生:魏強

編輯: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