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灣區·橋見未來│深中通道不止「深中」,南沙也將加入「群聊」

央廣網廣州7月4日消息(記者 羅世偉 見習記者 張順鵬)「南中高速在海上通過萬頃沙支線,與深中通道互通,實現了廣州、深圳、中山三地的連接,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聯通。作為深中通道西向的延續,南中高速在今年年底建成通車後,將成為跨珠江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7月4日,在「龍騰灣區·橋見未來」網絡主題宣傳活動最後一站——南中高速洪奇門特大橋現場,廣州交投集團南中高速項目總工程師丹恩誌華向央廣網記者介紹道。

南中高速,全名為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東聯深圳、西接中山,線路全長32.41公里,由廣州交投集團投資建設。南中高速經洪奇瀝水道連接廣州和中山,自萬頃沙鎮與深中通道連接。該項目建成後,從廣州南沙到中山市區僅需15分鐘,到深圳市區僅需20分鐘,灣區核心區域骨架路網將得到進一步完善,灣區重要節點城市中山和國家級中心城市廣州、深圳的區位優勢將得到更加充分的釋放。

央廣網記者在現場瞭解到,目前,南中高速主線及萬頃沙支線已順利貫通。長約21.6公里的南中高速主線,起於南沙港快速新墾互通,終至新隆互通,與江中高速順接並與廣澳高速交叉;長約10.8公里的萬頃沙支線,起於新墾互通,穿過南沙濕地和伶仃洋後通過萬頃沙互通聯接深中通道。項目全線為橋樑工程,設新墾—福安、保家、三丰、民眾南、岐江新城、新隆、萬環西路、萬頃沙等互通立交9處,採用設計速度100公里/小時、雙向6車道的高速公路建設標準,將為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水平再添新力量。

南中高速洪奇門特大橋(央廣網見習記者張順鵬 攝)南中高速洪奇門特大橋(央廣網見習記者張順鵬 攝)

創新科技賦能項目建設提質增效

據悉,南中高速項目於2021年全面開工,原計劃2025年建成通車,如今隨著建設進度的加快,項目全線土建施工已基本完成,交安工程進度過半,預計將於2024年內通車,相比預期開通時間足足提前了一年。這背後都有哪些難題需要攻克?又有哪些重要的技術支撐?

丹恩誌華向央廣網記者介紹,南中高速全線均為橋樑工程,互通密集、功能需求多,且沿線淤泥厚、地質差,加之穿越海域和生態環境敏感區,建設條件極為複雜,技術難度大,施工安全風險高。為更好地管控質量安全、實現提質增效,項目堅持創新引領、科技賦能,在交通建設領域跑出新質生產力「加速度」。

如建立裝配式橋樑智慧化數字生產基地、研發應用一體化多功能智慧築塔平台、優化「步履頂推」「塔梁同步」施工工藝,開展海工清水混凝土品質提升等新材料及關鍵技術研究,推動標準化施工和智慧化建造,在塔柱施工階段減少高空作業量60%以上,並大幅節省特大橋建設工期近3個月。

洪奇門特大橋和橫門西特大橋是南中高速兩大控制性工程。面對洪奇門特大橋全橋鋼箱梁總重約2.6萬噸、單節最大起吊重量約460噸的「重量級」挑戰,項目構建以板材智能下料切割生產線、板單元智能銲接生產線、節段智能總拚生產線、鋼箱梁智能塗裝生產線及車間製造執行智能管控系統為核心的「四線一系統」,實現鋼箱梁全過程智能製造。在全國最大獨塔鋼箱梁斜拉橋——橫門西特大橋的建設任務中,開發運用「智能信息化管理+BIM+物聯網+智能製造」、超高混凝土橋塔鋼筋部品柔性製造及智能築塔關鍵施工等技術,將以往4~5天搭建一節段縮短至1天半一節段,大幅提升施工效率。

南中高速項目介紹展板(央廣網見習記者張順鵬 攝)南中高速項目介紹展板(央廣網見習記者張順鵬 攝)

南沙加快打造灣區中心交通樞紐

央廣網記者留意到,目前珠江口從北到南開建(含建成、在建)了南沙大橋、廣深港高鐵、獅子洋通道(在建)、虎門大橋、深江鐵路(在建)、深中通道(含萬頃沙支線)、港珠澳大橋等7條東西兩岸跨江通道,極力促進區域內的交通聯繫和經濟協同發展。而這其中,有6條與南沙有關,「南沙含量」超過八成。

作為珠江口東西兩岸交流銜接的重要一環,而今,南沙面對深中通道帶來的種種機遇,正進一步提升內聯外通的能力,加快構建內外通達的便捷城市道路網絡。正如讓南沙與深中通道實現「牽手」的南中高速項目,聯通廣州、中山、深圳和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也是珠三角東翼通往我國大西南地區的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對滿足珠江東西兩岸以及南沙新區交通需求、打通國家及廣東高速公路規劃主幹道、促進珠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和實現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築夢大灣區,建功新時代。隨著深中通道的正式通車,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資源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加速流動,彙聚成推進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的磅礴力量。加入深中通道「群聊」的南沙,將繼續朝著建成「暢通南沙、貫通全市、直通灣區、聯通港澳、融通全球」的灣區中心交通樞紐目標奮進,在實幹、敢幹中彰顯「灣區之心」的使命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