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2萬餘個崗位,2024年暑期北京地區畢業生就業服務月來臨

7月5日,「就業領航 共築未來——2024年暑期北京地區畢業生就業服務月活動」正式啟動,當天在北京大紅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辦首場線下專場招聘會。

本次暑期服務月活動將持續至8月31日,主要面向2024屆北京地區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往屆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以及16歲至24歲登記失業青年。為助力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順利就業,活動期間北京市將組織各類就業服務活動130餘場,預計6000餘家用人單位提供就業崗位2萬餘個。

7月5日,「就業領航 共築未來——2024年暑期北京地區畢業生就業服務月活動」正式啟動,當天在北京大紅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辦首場線下專場招聘會。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100家知名企事業單位求賢,民警現場教求職者反詐

當天,本次暑期服務月活動的首場線下專場招聘會在北京大紅門國際會展中心蘭亭閣一層報告廳舉辦。聚焦北京市新質生產力發展佈局,現場組織了智能裝備、人工智能、醫藥健康、集成電路等多個重點產業企事業單位參會。中鐵建電氣化局、中信銀行、首農股份等100家知名企事業單位,共提供計算優化工程師、技術研發主管、電氣工程師等就業崗位1000餘個。

「雖然七月份大部分畢業生都已經畢業,但我們的招聘計劃還有空缺的崗位,所以我們希望利用今天招聘會的機會補充人才,同時也為已經畢業的同學提供就業機會。」首鋼集團有限公司招聘主管嚴燕告訴新京報記者,當天招聘的效率較高,開場不多時就收到了20多份符合招聘需求的簡曆。

「我學的地質類專業,今天帶了二三十份簡曆來到現場,目前投出去了一些,溝通都比較順利。我比較看重戶口指標,希望能留在北京。」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應屆碩士畢業生小蔡表示,這是他頭一次參加線下招聘會,到現在工作還沒有著落使他有些焦慮,在「北京人社」公眾號上他瞭解到有這樣的招聘活動,「我覺得非常暖心。」

求職者拿著簡曆排隊應聘。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求職者拿著簡曆排隊應聘。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記者看到,活動現場還設置了智慧就業、反詐課堂、政策諮詢以及職業指導等4個「特色專區」。應用人工智能等新興信息技術,為畢業生提供個性化職業指導創新服務;市公安局豐台分局刑偵支隊的工作人員開展求職反詐在線課堂,指導畢業生「避坑」求職陷阱;北京市人社部門的工作人員提供人事檔案、勞動關係、社會保險、就業創業等政策諮詢服務;職業指導專家解答反詐防騙、簡曆撰寫、面試技巧、崗位選擇、住房租房等方面的困惑。

「我想知道,在網上求職提交個人信息時,是否有泄露的風險?」一位求職者向反詐課堂專區的民警孫宇諮詢。「是有風險的。現在個人信息泄露的現象非常普遍,怎麼在泄露後避免被詐騙是很重要的。」孫宇建議他多去瞭解詐騙「套路」,這樣能更容易識破騙局。「很多人以為老年人更容易上當受騙,實際上數據顯示,20歲至40歲這個年齡段被騙的最多。大家平時可以看看網上發佈的詐騙案例,多看多學。」孫宇說。

線上線下同步開展就業服務活動130餘場

記者現場瞭解到,活動期間,北京市、區人社部門將開展差異化定位的特色專業性招聘活動100餘場。線上,開展直播帶崗、入企探崗、影片雙選會等活動;線下,聚焦需求量大、市場緊缺、發展前沿等領域,面向重點產業開展行業性招聘活動。同時,為更好發揮市場促就業作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還聯合獵聘、科銳、國投人力、雙高易信等頭部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在數字化平台搭建、人崗匹配、個人求職指導等方面,為畢業生提供個性化服務。

此外,市、區人社部門還將組織開展線上線下就業創業指導活動30餘場。主要包括開設職業生涯規劃、面試技巧、勞動關係、社會保險政策等就業創業指導公開課、直播課,製作發佈職業指導短影片,開展職業指導下基層活動等,幫助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把握市場需要、明晰職業目標、提升就業能力。具體活動安排將在「好工作」微信公眾號動態發佈。

招聘會現場還設有AI刷臉投簡曆求職機。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招聘會現場還設有AI刷臉投簡曆求職機。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活動期間將集中開展「1311」就業幫扶服務

面向2024屆畢業生,北京市人社部門發出了《逐夢青春 就業啟航——致2024屆畢業生的一封信》,明確畢業生就業服務渠道、提醒相關權益維護,為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提供求職就業指引。本市將戶籍地、常住地、求職地在北京的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和16歲至24歲登記失業青年全部納入公共服務範圍,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3次崗位推介、1次職業指導、1次技能培訓或就業見習機會;對有就業意願的困難家庭畢業生,實施「一人一檔」「一生一策」精準幫扶。

此外,北京市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還可以登錄「北京畢業生就業創業服務平台」(https://fuwu.rsj.beijing.gov.cn/bjdkhy/bysjycy/),享受個人求職、實名製登記、招聘活動、就業見習、檔案服務、政策服務、就業創業指導、申領補貼、大學生創業板等全鏈條服務。

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編輯 張牽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