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澱區首個棚改徵收項目居民今日拿到房產證

7月5日, 家住紫竹院街道魏公村佳苑小區的李女士,喜氣洋洋地來到了魏北社區居委會的三層會議室,作為今天的居民代表,第一個拿到了不動產權證。記者在海澱區採訪時獲悉,海澱區首個大規模棚改徵收項目——位於紫竹院街道的魏公村小區項目,首批簽約居民今日領到房產證。

首批拿到房產證的紫竹院街道居民李女士向記者展示「大紅本」。紫竹院街道供圖首批拿到房產證的紫竹院街道居民李女士向記者展示「大紅本」。紫竹院街道供圖

開發商和魏北社區為首批簽訂購房合約的居民舉辦頒發不動產權證現場會。活動現場,紫竹院街道黨工委書記常增玉等為居民代表頒發了「大紅本」。「我住在海澱區好幾十年了,今天拿到房本兒了,高興。」拿到房本的居民李女士告訴記者。

魏公村小區從衰敗的「老破舊」變身園林房

魏公村小區位於中關村南大街西側,佔地面積約7.05公頃,小區內共有住宅1300多套。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當時是個花園小區,到本世紀初,風光不再,嚴重衰敗,房屋破敗陳舊、市政設施老化、私搭亂建嚴重、治安消防隱患多、配套設施嚴重不足,居民的居住環境亟待改善。

日益老化的小區問題層出不窮,困擾著小區居民。身居中關村大街這樣的繁華地段,卻享受不到現代化生活的舒適和優越。2015年8月,紫竹院街道辦事處組織了小區改建意願徵詢,有94.23%的住戶同意改建。

由於小區是以成套的樓房為主,住戶多、密度大,與以平房、簡易樓、宅基地為主的棚改項目相比,改建的成本高,居民周轉安置難度較大,因此項目遲遲未能啟動。在政府各部門的努力下,2015年,魏公村小區改造正式提上議程,當年12月份確立了通過政府徵收的模式啟動和推進項目建設。2016年初,魏公村小區項目被列為海澱區棚改和環境整治項目之首。

2017年7月項目正式啟動,首日住宅預簽約率就超過80%,從簽約到拆除僅229天;2018年5月,項目正式動工。2020年7月按期原址回遷,如期交房入住。

改建後,小區內部綠樹成蔭、花團錦簇,景觀水系環繞,堆疊山石造景,豐富的園林小品點綴其中,營造出層層延伸、移步易景的園林效果。針對老年人設置的老人活動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設施齊備,慢跑道、籃球場、健身廣場、兒童遊樂場等文娛康體配套一應俱全。居民從衰敗的「老破舊」原址回遷,住上了舒適的「園林房」。

預計年底符合辦理條件的居民將全部完成合約簽訂

入住後,居民為解決買賣、租賃、入學等各項事宜,期盼著能盡快拿到不動產權證。有的居民不斷催促開發商,希望能盡快簽訂購房合約。

不過,因開發商對於辦理後續手續的過程中,對各項工作所需要件和一些政策理解存在疑問,難以估量後續所需的各項資金,遲遲未與居民簽訂購房合約,無法啟動不動產登記相關手續。

隨後,居民多次向各相關部門撥打電話諮詢,記者從紫竹院街道瞭解到,半年來,街道、社區和各部門接相關諮詢和案件近百件次。

瞭解居民訴求後,紫竹院街道主動向前一步,多次召開協調會,逐項梳理辦理不動產權證登記所需的要件關係,區稅務局、住建委、規自委等各相關職能部門密切配合,與開發商反復確認溝通,明確規範辦理政策和流程。經過10餘次各類碰頭會、協調會的推動,最終開發商打消顧慮,積極啟動與居民簽訂購房合約,推動不動產權證辦理。

據統計,截至目前已累計有1113戶居民與開發商簽訂購房合約,剩下的居民還在加緊辦理當中,預計年底符合辦理條件的居民將全部辦理完成。

新京報記者 吳為

編輯 張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