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大運河第一碼頭」張家灣重現古樸之美

1293年,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開挖的通惠河於張家灣引入北運河,元代京杭大運河全線通航,張家灣的漕運樞紐地位愈加突出。

元末明初,張家灣形成了許多因漕運而興的村落,比如皇木廠村、磚廠村,就是當年皇家專門用來存儲木料、磚石的。

因漕運而盛的張家灣,也因漕運停止而衰落。隨著北運河改道,張家灣不複往日輝煌。如今,人們津津樂道的便是曹雪芹與張家灣的故事。紅學文化在這裏興起,為運河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張家灣漕運鼎盛之時,有30多家商會、3家當鋪,其中有一家是曹雪芹的爺爺開設的。他們家還開了一間染坊,現在染坊的那口井保留了下來。」在大運河的遊船上,講解員介紹,《紅樓夢》中出現的很多地名,在張家灣古鎮都能夠找到。

經過數百年風雨洗禮,張家灣古城牆及石橋均出現石材風化殘損。2005年到2019年,北京市文物局組織考古人員陸續對該古城遺址開展考古工作。

如今,張家灣城牆遺址西段整體保護修繕和城牆及通運橋周邊環境整治工程基本完工,並向公眾開放,古鎮旁的通運橋已重現古樸之美。

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理事長桑治新潮認為,保護大運河不僅是要把它作為一條河來保護,更是要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來保護,「這才談得上我們今天所講的傳承。」

記者:展聖潔

編輯: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