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 | 探訪運河糧倉:科技化點綴北京文化符號

千龍網訊 (記者 蔡健雅)2024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北京既是大運河的起點,也是終點,大運河的發展和傳承與北京息息相關。

大運河作為古代中國北方地區的重要水上交通幹線,承擔著輸送糧食和其他物資至京城的重要任務。在漕運繁盛的影響下,北京城建立了完善的儲量體系,南新倉、祿米倉、海運倉等「京通十三倉」由此而生。其中祿米倉作為大運河末端的倉儲設施,起到了集中存儲江南漕米並供應京城官員及居民的作用。

沿著建國門北大街,拐進金寶街,經過小牌坊胡同,便來到祿米倉胡同。祿米倉周邊早已興蓋了許多居民區以及辦公區,曾經的倉廒和倉牆隱入其中。

祿米倉。千龍網記者 蔡健雅攝祿米倉。千龍網記者 蔡健雅攝
祿米倉外牆。千龍網記者 蔡健雅攝祿米倉外牆。千龍網記者 蔡健雅攝

在古代,朝廷官員的俸祿很多是以米的形式發放,稱之為「祿米」。北京現存的祿米倉為明、清兩代儲存京官俸米的糧倉,始建於1410年,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祿米倉是特殊類型的古建築,倉房坐北朝南,倉頂上開氣窗,下有通氣孔,廒內冬暖夏涼,貯糧經久不壞。

祿米倉內部。千龍網記者蔡健雅攝祿米倉內部。千龍網記者蔡健雅攝

走進祿米倉裡面,能看到倉房高大寬敞,牆體厚實,樑柱雖然歲月侵蝕痕跡明顯,但依然牢靠,倉內有拱門連通各倉間,盛夏時節非常涼爽。

祿米倉在清朝康熙二十二年為繁盛之時,時有倉廒57座,幾乎佔到整個祿米倉胡同的一半。清朝末年,由於貪汙盜竊成風,倉中漕米攙假過半,加之漕運存有諸多問題,使存糧數目日少,倉廒逐漸被撤銷。

直到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將倉廒內的所有存糧拍賣,糧倉移作它用。1911年後,祿米倉便改為了陸軍被服廠。到現在,祿米倉胡同還保存有兩處完整倉廒,分別位於胡同71號、73號,在1984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古倉的保護、修繕得到保障。

如今,祿米倉舊址早已成功轉型為集視聽科創辦公區主題文化街區,以及活力居住區為一體的祿米倉新視聽產業園,致力成為城市更新典範。

據北京祿米倉新視聽產業園運營人員介紹,祿米倉產業園是典型的產城融合項目,圍繞祿米倉等一系列建築特色,規劃打造了科創辦公區,引入數字視聽科技企業。依託祿米倉500年歷史IP開發,未來將基於視聽科技打造成沉浸式展覽、展演、發佈綜合性的復合文化體驗空間,從科技文化屬性層面帶動城市更新。

米店內的碾米過程展示。千龍網記者 蔡健雅攝米店內的碾米過程展示。千龍網記者 蔡健雅攝

不僅有文脈傳承講述祿米倉的文化故事,同時引入科技屬性的產業。在祿米倉產業園內的一家米店,圍繞「米」IP開發系列食品、飲品、日用品。基於祿米倉IP打造短影片,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採用科技屬性,植入藝術裝置,複原一部分米倉場景,通過季度展覽帶動產品銷售,提升周邊社區居民遊覽體驗。

從明清時期的皇家糧倉,到民國陸軍被服廠,再到今天的產業園,祿米倉IP文脈被創新演繹,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氣息在如今得到了更為充分的展現,成為北京城市更新的典範和精神文化象徵之一,也見證著北京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