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鎮館之寶」講述漕運歷史

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北京大運河攬勝圖卷」恢弘大氣。在高0.5米、長27.4米的長捲上,大運河沿途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北京的標誌性建築如明珠散落,古今之美交相輝映。

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是世界上流經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古代運河。「大運河的歷史橫跨2000多年,按照傳統慣例,向市民展示非遺歷史主要是通過博物館。」大運河文史專家、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任德永說,以往,一些運河沿線城市建設了大運河博物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的開放,使北京也有了自己的大運河綜合類博物館,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週年的時間節點,這別具意義。

在2樓3、4、5、6展廳的基本陳列「京華通惠 運河永濟——北京與大運河歷史文化陳列」,超過1000件文物、藝術品以時間為軸,生動還原大運河發展演變歷史。

多個重量級的文物也展示了大運河與北京的密切關係,如金代宣威將軍石宗璧墓的墓誌拓片。據墓誌記載,石宗璧墓「以大定十七年四月四日,葬於通州潞縣台頭村之新塋」。首都博物館副館長譚曉玲介紹,這是第一次在北京地區發現「通州」字樣的實物。石宗璧墓誌與史料記載相互印證,說明通州地處水陸要津,是漕糧進京的重要樞紐和物資轉運基地。

展品中還有一塊長66釐米的銘文金磚。據首都博物館展覽部研究館員黃小鈺介紹,金磚是明清兩代由皇家指定於蘇州立窯燒造的一種高規格禦用地磚,在宮殿、壇廟、陵寢、園囿等地使用。金磚燒造工藝講究,其成品挑選標準為「顏色純青、聲音響亮、端正完全、毫無斑駁」。金磚側邊刻有燒造時間、尺寸、督造官員、監造官員姓名,有的還有製磚工匠的姓名等款識。金磚經京杭大運河從蘇州解運進京,由糧船或民船搭載,運至通州後,再轉送到營繕工程工地,也是大運河漕運歷史的見證。

漕糧運抵通州,經查驗後交卸入倉。倉場在通州石壩、土壩僱傭點驗經紀對漕糧的數量和質量進行查驗。黃小鈺說,此次展品還包括通州區博物館藏的軍糧經紀密符扇。密符扇正反兩面各繪50個符號,每個符號上為符形、下為符名,是經紀身份的標識。每名經紀查驗糧米後,將代表自己的符號畫於運米口袋外,以備倉場查驗。

「大運河博物館聯盟2021年成立,我們還將和大運河沿線城市的博物館合作,交換展品進行展出,給觀眾帶來更多的大運河文化。」黃小鈺說。

記者:張璐

編輯:張樹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