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運河號子成通州文化新名片

今年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隨著相關活動的開展,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第四代傳承人趙義強和他那幫老夥計一起忙著交流、講演、表演……

6月13日,北京市通州區大光樓碼頭,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第四代傳承人趙義強在船頭喊登船和起航號子。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攝

首批入選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州運河船工號子」,是通州的一張文化名片。為了擴大影響面,通州區正在推行「運河號子進校園」工作,趙義強順理成章地成為老師。如今,他已經在北京的數十所中小學教授運河號子。「平均每週都有幾節課,北運河、通惠河沿線的中小學基本都有。」與孩子們唱得有多好相比,趙義強更希望孩子們能夠受到運河號子的感染,學習其中傳達的團結互助、吃苦耐勞的精神。

今年正值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週年,趙義強所在的運河號子表演隊很好地契合了這兩大主題,成為各種活動的常客。「這些日子在北京的博物館、漕運碼頭、運河文化廣場有好幾場表演,還去了河北的廊坊、天津的武清,接下來還可能去雄安。」趙義強說,有時候一天就要參加四場活動。

對於這個平均年齡70歲的表演隊來說,忙碌加重了身體負擔,但也意味著運河號子這項非遺文化受到了重視,能夠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年的深度參與,也讓趙義強多了一份責任感,「趁我還能表演就義不容辭吧」。

記者:行海洋

編輯: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