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有資本「三個集中」看中國國企改革新方位

中新社北京7月6日電 題:從國有資本「三個集中」看中國國企改革新方位

中新社記者 龐無忌

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優化調整國有經濟佈局結構、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觀察人士認為,這正是中國新一輪國企改革的突出特徵:在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深化體制機制類改革任務的基礎上,強調功能使命類改革任務,更好體現國有企業在服務國家戰略和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作用。

國有經濟佈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重點和方向在於「三個集中」。去年11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明確指出,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係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賽前分析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三個集中」標記了中國國企改革的新方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企改革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的「放權讓利」時期,第二階段的「制度創新」時期,第三階段「國資監管」時期,以及2013年至2020年新時代的「分類改革」時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這四個時期分別對應不同形勢下的改革任務,但其主導邏輯都是如何使國有企業適應市場化的要求,使國企成為市場經濟體制下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尤其是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和2020年開始實施的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國企在基於市場化導向的改革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三年行動收官時,國企三項制度(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更大範圍落地見效,中央企業存量法人戶數大幅壓減,「兩非」(非主業、非優勢)、「兩資」(低效、無效資產)清退任務基本完成。

黃群慧說,在此基礎上,在新發展階段,國企改革基於使命導向的新邏輯,要求國有企業在高水平自立自強、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暢通經濟循環等重大戰略中發揮引領和支撐作用。要實現上述使命,關鍵是以持續的結構調整,促進國有資本佈局動態合理配置,推動國有資本「三個集中」。

如何實現「三個集中」?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吳剛梁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國有資本佈局優化並不是國企在「三個集中」領域內新增投資,而是對存量國有資產進行優化配置,包括剝離「兩非」「兩資」,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進行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等。

圖為中國商飛C919國產大客機。(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

圖為中國商飛C919國產大客機。(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張亨偉 攝

去年以來,中央企業以市場化方式推進戰略性重組,成立了一批新的企業;數十家企業集中籤約了生態環保、生物技術、智能網聯汽車等一批專業化整合項目。官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份,中央企業在涉及國家安全、國計民生等領域的佈局比重超過70%;近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投資增速超過20%。

清華大學中國現代國有企業研究院研究主任周麗莎對中新社記者說,例如通用技術集團成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後,由貿易為主業的企業轉而佈局「兩張床」。一是佈局「機床」,整合了瀋陽機床、大連機床,實現工業母機「補短板」。二是佈局「病床」,整合中石油、國家電網、中國航天、中國鐵建、中國電建的醫療機構,實現了醫療健康類的產業整合。

中石油蘭州石化公司大型工程項目。(資料圖) 楊豔敏 攝

中石油蘭州石化公司大型工程項目。(資料圖) 楊豔敏 攝

在增強糧食供應鏈控制力方面,中糧集團先後打通巴西玉米、南非飼用玉米輸華通道,首次進口加拿大杜倫小麥;在物流方面,成功競得江蘇靖江碼頭項目,2026年4月建成後通過能力將達1400餘萬噸,將佔長江口5700萬噸糧食物流規模的約四分之一,進一步增強糧食流通主通道及關鍵物流節點掌控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三個集中」的重要一環,國有企業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投資力度空前。2023年,國務院國資委先後啟動產業煥新和未來產業啟航行動,並提出力爭到2025年國資央企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佔比顯著提升,帶動形成新的一批百億元人民幣級產業;到203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資產倍增等目標。

展望未來,吳剛梁預計,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企改革還會著力於優化資源配置,推動國有資本持續向「三個集中」領域流動,發揮好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頂樑柱」和「壓艙石」的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