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誌願專業,不妨先定位自己

    視覺中國供圖    視覺中國供圖

    「報價6800元,確保孩子能上一個‘211’大學」「不要因為誌願填報影響孩子一生」,高考成績揭曉後,有些考生和家長在填報誌願這件「頭等大事」面前,相信某些誌願填報機構給出的「包錄取方案」,不惜花費上千元乃至近萬元的費用。不禁要問,是否真的存在包錄取、包就業的「好誌願」?

    誌願二字,承載的是誌向和心願,是考生對個人職業選擇和人生規劃的體現。既然是個人選擇,就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誌願填報,每個人的性格優勢、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等因素不同,誌願選擇也會有所不同。即便有些機構打出「一對一」服務,甚至會指導考生進行性格測試、職業規劃測試等,但仍然有不少考生表示,「計算出的誌願」並非本人真正的誌向。

    有些機構為了提高誌願填報的錄取率,會引導考生選擇冷門院校、冷門專業,以「成功錄取」為目標,將考生的興趣誌向放在其次,甚至承諾大學入學後繼續提供職業規劃指導。事實上,這些所謂包錄取、包就業的「好誌願」對考生未來發展並不負責。

    不可否認,有些誌願填報服務機構在信息蒐集等方面有一定的積累和優勢,有些機構甚至宣稱擁有智能算法模型幫助考生決策,但最終誌願填報的選擇權仍然在埋頭苦讀十多年的考生手中。

    之所以不少考生和家長過度估量誌願填報的意義,容易被某些誌願填報機構的營銷話術影響,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高校和考生之間存在「信息差」。

    6月17日,教育部陽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陽光誌願」信息服務系統,該平台集成了海量數據,免費向千萬考生開放使用。各大高校也陸續推出院校專業解讀,讓考生提前知曉培養體系和就業方向,有些院校主動策劃直播逛校園、校園開放日等活動,幫助考生提前熟悉大學生活和學習環境。有些大學生也在社交媒體發帖,表示「有問必答」,用親身經歷幫助高考生選擇院校和專業。

    誠然,院校層次、城市區位、畢業後找工作是否容易、專業前景和預期收入,這些現實因素在誌願填報時固然要考慮,但考生本人的理想與追求同樣不容忽視。選擇誌願,應當是考生們真正獨立、自主決策的一次嘗試。

    有些考生和家長熱衷於發揮分數的最大效用,填報誌願「不能浪費每一分成績」,填報所謂的熱門專業,追求外人眼中的「好專業」,但考生如果缺少足夠的興趣和動力,反而會產生心理落差,影響學習效果。

    事實上,沒有所謂的熱門和冷門,只有內心對專業與院校的不同喜好。不妨在填報誌願時,考慮清楚「為何而選」。定位和興趣誌向匹配的專業,遵從內心真正的理想,才能實現人生長遠、可持續發展。

    7月3日,曾以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而受到關注的女孩鍾芳蓉,迎來本科畢業。畢業典禮上,她回憶起大學四年的經歷,表示「這些珍貴的遇見和經歷,將成為我們人生中無法替代的寶貴回憶」,「祝願同學們在旅途中懷抱著好奇與勇氣,去探索未知,去實現理想」。

    誌願填報並非完全決定人的一生。一段時間以來,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陸續發佈了本科生轉專業的新政策。「專業轉出不受限」「入學後有4次轉專業機會」,這恰恰說明誌願填報並非「一填定終身」。高校重視學生的選擇權,讓學生們學其所愛、學其所長,更好地在自己熱愛的專業領域潛心積累,這既符合人才發展的規律,也能更好地滿足學科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說到底,誌願填報不是目的,而是實現人生理想的手段之一。與其急著花高價試圖「買」一個未必合適的「好誌願」「好未來」,不如考生和家長先坐下來,聊聊此刻懷揣著怎樣的理想,希望成為怎樣的人,以及期待擁有怎樣的人生。

王軍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7月08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