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調動在軌衛星,快速提供災情影像,航天裝備如何助力洞庭湖決口封堵?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樊巍】受持續強降雨和上遊來水增加影響,連日來,洞庭湖水位不斷攀升。據水利部消息,6月17日洞庭湖水面為1100平方公里,6月30日則達到2570平方公里。7月6日,水利部召開會議,提出鑒於當前險情處置嚴峻形勢,應完善後方支援機制,加強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應急動態監測。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在此次洞庭湖汛情中,多型國產遙感衛星參與到抗洪搶險任務中,為應急救援提供信息支撐。

據瞭解,洞庭湖大堤發生決口險情後,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立即啟動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響應機制,第一時間為救援提供衛星圖像信息,為災害救助提供支持。為掌握受災區域實時情況,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緊急調度在軌衛星,通過開展衛星綜合統籌、測控資源協調和成像指令修改,迅速安排高分三號02星、高分三號03星、高分一號衛星、高分四號等衛星對災區進行觀測。截至7月6日,已安排衛星成像5次,獲取災後數據5景,第一時間提供給部委相關單位,及時提供災情狀況信息。

洞庭湖決堤前後的衛星影像。左圖為「吉林一號」寬幅01A星5月底拍攝到的畫面,右圖為「吉林一號」寬幅01A星7月6日11時10分拍攝到的決堤後高解像度衛星影像。(長光衛星供圖)

其中,高分三號、高分三號B、高分三號C於近期持續拍攝的洞庭湖雷達衛星影像,以及資源1E、資源三號03衛星於近期拍攝的光學衛星影像從宏觀的視角記錄了汛期內洞庭湖當前汛情以及水位上升的過程。衛星影像顯示,洪水前顯示為大片草甸或陸地的區域,在洪水中影像里已完全淹沒。多幅近期持續拍攝的衛星影像記錄了洞庭湖因近期上遊支流超警洪水不斷湧入,湖內陸地面積持續減少,水面面積不斷擴大的過程。

為掌握受災區域實時情況,長光衛星緊急調度「吉林一號」寬幅01A星過境嶽陽華容縣,對災區進行觀測;並在成像後第一時間提供給相關單位,助力抗洪救災工作。7月6日11時10分,「吉林一號」寬幅01A星拍攝到洞庭湖決堤後高解像度衛星影像,此時團洲垸潰口寬度已延伸至226米,與較早前拍攝影像相比,當地被淹情況嚴重。

《環球時報》記者7月6日還從國內商業遙感衛星公司微納星空獲悉,災情發生後,微納星空第一時間響應水利部號召,7月6日上午通過衛星快速成像,拍攝到了受災地區情況,衛星影像顯示,整個受災區域直徑長達12.645公里,此外,洞庭湖南邊部分也出現了類似險情。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此次應急響應,參與災區災情監測、評估的衛星是微納星空的泰景四號03星。在7月6日接到相關任務後,當天上午10時53分15秒通過泰景四號03星,採用2m條帶模式,拍攝到了受災地區情況,僅用半天時間就完成了影像拍攝、數據傳輸和圖像處理工作,將衛星影像第一時間提供給相關部門,為救援行動提供了科學依據。

通過對比此前拍攝的光學影像,可以清晰地看到,受影響區域涉及範圍較廣,直徑長達 12.645公里,受災面積預估在40平方公里以上。

據瞭解,團洲鄉位於洞庭湖北部水體的西側,嶽陽市位於洞庭湖北部水體的東側。決口發生的位置,位於華容縣團洲鄉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決口發生時,決堤口寬度約10米,至7月5日23時,決口已擴大到100米以上。到7月6日6時16分,決口寬度約為225米。7月6日9時,決口處內外水位落差達到0.21米,長226米。隨著搶險的進行,到了7月6日11時,決口處的內外水位落差降至0.1米。13時,決口處內外水位齊平,流速相對平緩,逐步具備了封堵決口的初步條件。

據央視報導,截至7日17時,決口雙向封堵已完成91.5米。現場正採取水陸協同方式加快封堵。洞庭湖主堤已架起應急照明,為夜間搶險提供便利條件。

7日下午4時,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在華容縣舉辦新聞發佈會,湖南省常務副省長張迎春介紹,預計在7月9日12時前完成封堵。

水利部減災中心(防禦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徐衛紅介紹稱,因為在水位差比較大的時候,潰口的水位流速會比較大,在大流速的水位下,用於封堵潰口的材料就會被衝走,在水位差持平的時候,兩邊的水位沒有太大的高差變化,水流會比較緩慢,流速很小或者流速幾乎為零的狀態下,用於封堵潰口的材料才不會被衝走,這是一個比較好的時機。

徐衛紅進一步介紹稱,在封堵之後,還是要想辦法把內部的水盡快排出去,一般有兩種方式。如果水系、水網豐富,可通過自流的方式排入主河道,進入到下遊。如果地勢低窪,容易積水,通過自流的方式,水不容易排出,這個時候就需要泵站,用機排的方式把內部的水抽到外面的河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