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千秋|水潤華章 運河古韻湧新潮

水波不驚,寬懷以納。

悠悠運河水,南來北往,灌溉了千古名篇。緩緩渡船行,落帆聚市,碰撞出傳世佳曲。鎏金疊翠的盛世繁華,熙熙攘攘的人間煙火,都隨著大運河流淌進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根脈,綿延至今。

往來寫詩篇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6月22日晚,「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現場,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提問「你們知道哪些詩詞和運河相關或寫在運河邊」,幾位小朋友爭相搶答。

酈波與小朋友們對詩。人民影片供圖酈波與小朋友們對詩。人民影片供圖

「大運河不僅僅是一條運糧、運馬的漕運之河,更是一條充滿了詩情畫意的文化大動脈。」酈波如是評價大運河的文化價值。

中國大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作為貫通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大運河見證了太多的相聚別離,承載了文人墨客的詩意人生,灌溉了一首首千古名篇。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張若虛,出生於大運河原點城市揚州,「孤篇力壓全唐」。「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種說法是《靜夜思》為李白在揚州寫就。「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徐凝的《憶揚州》將揚州的月色推向頂峰。

大運河激發了唐代詩人的思古幽情。「齊公鑿新河,萬古流不絕。豐功利生人,天地同朽滅。」生於盛唐的李白熱情讚頌運河功績。「當時天子是閑遊,今日行人特地愁。柳色縱饒妝故國,水聲何忍到揚州。」晚唐詩人羅隱面對運河慨歎今昔之變。

酈波表示,大運河對詩詞的影響還體現在體例方面。詞牌名「水調歌頭」的前身「水調」,是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時親自創造的。中國詩歌的發展歷程是隋唐大運河開鑿背景之下的文化之路。

唐人杜佑在《通典》中寫道:「隋煬帝大業元年,更令開導,名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運漕商旅,來往不絕。」隋朝只存在短短37年,隋唐大運河的紅利更多留給了唐朝。在開放包容、民殷國富的盛唐,大量傳世之作噴薄而出。

中華詩詞學會科技與文創詩詞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陳業秀曾撰文表示,唐代之後,大運河物質和文化交流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不僅在中國境內進一步形成了南北之間的文化交流與開放格局,更通過大運河和絲綢之路的連接,促進了中國文化的對外開放。大運河的溝通、包容和開放延續至今。

水路傳佳曲

「運河情,傳千載。神州韻,唱念做打寫春秋。」

啟動儀式上,崑曲、京劇、越劇名家和青年演員同台獻唱《牡丹亭》《定軍山》《紅樓夢》等經典曲目。一次聽到這麼多名家經典唱段,現場觀眾「如聽仙樂耳暫明」,報以陣陣熱烈掌聲。在一聲聲叫好中,眾人穿越到戲曲百花齊放、萬人追捧的年代,感受古人賞戲聽曲的悠然與暢快。

四位戲曲演員同台獻唱。人民影片供圖四位戲曲演員同台獻唱。人民影片供圖

探究中國曲藝藝術分佈可以發現,運河沿岸城市是戲曲種類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也是戲曲演出最繁榮的區域之一。這離不開大運河的便利交通以及由此帶來的富裕經濟保障。

有「百戲之祖」之稱的崑曲,起源於蘇州崑山,在明萬曆年間從揚州登船,沿運河一路向北,遇到城鎮便攏船登岸、搭台演出,在不斷演出、交流和碰撞中,崑曲藝術不斷豐富,逐漸融入不同地區的方言和地方音樂元素,最終形成了今天豐富多彩的崑腔系統。

「我今年已經70歲了,唱了一輩子京劇。3歲練功,4歲學戲,7歲登台,至今還堅守在戲曲舞台上。這就是中國戲曲文化的無窮魅力!」國家一級演員、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平表示,中國戲曲向來有「水路傳播」一說,京劇的誕生和繁榮與大運河有著直接關係。清乾隆年間,各地的戲班在揚州彙聚獻藝,然後登船北上,一路演、一路交流借鑒,直到1790年,「四大徽班」沿著運河進京,最終形成了京劇。

「大運河的水就像融合劑,把不同戲曲融合到一起,像母親的臍帶滋養著華夏文明。」王平表示,看到優秀的青年戲曲演員很欣慰,「戲曲文化後繼有人啊!」

誕生於運河之畔的越劇,曾被稱為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近年來,伴隨新國風·環境式戲劇的創新,越劇成功「破圈」。

「先輩們曾撐著烏篷船在大運河上吟唱越劇最初的聲音,今天戲曲流傳的媒介從水運網變成了互聯網,曲韻非但沒有消失,反而越唱越響。」浙江小百花越劇團青年演員陳麗君成為破壁人,吸引了一大批年青人走進劇場聽戲。在她看來,新鮮的表達、活潑的編排,是吸引觀眾們走進劇場的法寶,而傳統唱腔的魅力,則喚醒了大家血脈深處對於戲曲的記憶。

「傳統文化的熱浪,和這個時代的自信有關,也和一代代人從未停歇的創新腳步有關。」陳麗君如是說。

文旅開新局

「為什麼來揚州?」遊客們的回答出奇一致,「煙花三月下揚州」。「大唐頂流」李白因此被揚州人奉為文旅局局長。

遊客是來尋找詩意揚州的。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在瘦西湖景區的二十四橋旁,一名來自山西的小朋友為姥姥和姥爺吟誦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

一位小朋友在二十四橋旁拍照。人民網記者 金慧慧攝一位小朋友在二十四橋旁拍照。人民網記者 金慧慧攝

遊客看到的二十四橋是建於1986年的單孔拱橋,有24級台階,24根白玉欄杆,皆蘊含「二十四」之意。「為了給遊客留下一個想像空間,我們修建了這樣一座象徵性的橋。」瘦西湖景區宣教中心高級講師薑濤介紹,真正的二十四橋至今仍是千古之謎。

為回應遊客尋找詩意揚州的期待,瘦西湖景區推出大型沉浸式夜遊活動。「煙花三月」「雲裳花容」「春江花月」「二分明月」等十大篇章,融合詩詞、光影、演藝、非遺等元素,帶遊客回到千古名篇誕生的時代。

為加快將大運河打造為「繼古開今的璀璨文化帶」和「享譽中外的繽紛旅遊帶」,2020年,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大運河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規劃》。大運河沿線城市以此為契機,不斷摸索如何保護傳承利用好大運河文化。

揚州有10個遺產點、6段河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李白的一句詩比一百句廣告都有號召力。這是歷史給我們的餽贈,我們要傳承利用好,講好揚州的運河故事。」江蘇瘦西湖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麗介紹,大運河申遺成功後,水上巴士路線將古運河沿途遺產點串聯起來,遊客可乘船一覽古運河風貌,也可下船登岸探尋古運河遺存。水上巴士還配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為遊客展示古運河和揚州的歷史文化。

今年上半年,古運河水上遊項目共接待遊客量約15萬人次,營收約1100萬元,同比增長約10%。7月1日,瘦西湖文旅公司推出「保障湖夜遊」水上遊覽線路,詩意揚州再添新體驗。

不止是揚州!淮安勾畫「產業、文旅、生態」三張畫卷,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促進;宿遷文化地標陸續「上新」,古老的「黃金水道」煥發出新的活力……大運河申遺成功10年來,運河沿岸城市紛紛交出文旅融合新答卷,千年文脈彙入時代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