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成區域共同市場為目標 《粵港澳大灣區五週年發展報告》發佈

7月8日,新京報聯合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佈《粵港澳大灣區五週年發展報告——灣區共同市場:願景與行動》。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孫文軒)正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5週年之際,2024新京報貝殼財經年會首次移師到大灣區。

7月8日,2024新京報貝殼財經年會「機遇灣區 向新向榮」大灣區分會場開幕禮在深圳舉行。會上,新京報聯合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發佈了《粵港澳大灣區五週年發展報告——灣區共同市場:願景與行動》(以下稱《報告》)。《報告》顯示,粵港澳大灣區承載著建設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柱蠆式、高質量發展示範地和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的新使命。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執行院長何冬妮介紹稱,區域經濟(市場)一體化本質上是打破各個經濟體間市場分割和制度性行政性壁壘、促進資源要素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的過程。有效借鑒「多國多製」下歐盟建設共同市場的經驗教訓,對「一國兩制」下推進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具有現實意義。

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市場的總體思路上,《報告》顯示,要以建成區域共同市場為願景目標,以促進貨物、服務、人員、資本、數據及科創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為重點,以2025、2035、2050為重要時間節點。

到2025年,在促進貨物、服務、人員、資金、數據以及科創要素跨境高效便捷流動方面形成一批典型案例,大灣區市場一體化進程加快,為打造大灣區區域共同市場奠定基礎。

到2035年,促進貨物、服務、人員、資金、數據以及科創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持續突破,灣區內相關規則銜接的有效路徑和多元模式形成,大灣區對標與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的規則、標準顯著增加,區域共同市場初步建成,引領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展望2050年,大灣區內市場高度一體化,大灣區引領全球的經貿、科創等規則和標準顯著增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灣區區域共同市場基本建成。

《報告》指出,在推動貨物高效便捷流動方面,要推進貨物檢驗檢疫規則和標準的對接融合,加快消除阻礙貨物自由流通的技術性壁壘。

在促進服務高效便捷流動方面,要形成打造區域共同服務市場的共識,擴大專業服務資質及職業資格互認範圍,以「單一聯絡點」提升服務貿易便利化水平。

在推動金融服務一體化方面,要探索推行「單一通行證」制度,擴大內地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採取正面清單管理模式,先易後難,管控風險。以居民有迫切需求、風險便於管理的支付牌照為突破口。

在促進人員高效便捷流動方面,要探索大灣區人員流動的「類申根」制度,推進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規則和標準的相互銜接,推進大灣區教育培訓領域的融合發展。

在促進數據高效便捷流動方面,中央可以授權三地協商製定三地政務數據共享的協議,同時探索打造大灣區科研數據空間。

在促進科創要素便捷流動方面,可以成立大灣區科創基金,設立三地共同出資的專項基金和三地科學家共同參與的基金管理機構。也可以探索實行灣區技術移民計劃。

《報告》提到,要強化統籌協調,形成政府、市場與社會的合力。探索設立帶有平準功能的大灣區結構基金。以法定機構為重要載體推進共同市場建設。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