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溫神器」變「傷人利器」,消防試驗告訴你噴霧產品有多危險

夏季到來,防曬噴霧、降溫噴霧等產品開始流行。將有效成分加壓儲存在罐子中,這類產品以便攜、輕巧等優勢,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新京報記者查詢電商平台、走訪線下門店發現,這類噴霧產品單價多為幾十元,在一些電商店舖中,這類商品的銷量達到數千甚至上萬,也收穫了不少買家的好評。

不過,一個隱患也在逐漸凸顯:部分商品詳情頁提到,儲存、使用這類產品時應遠離明火、防止暴曬。由噴霧引發的火災,也曾被媒體報導。

噴霧類產品具有可燃性嗎?在高溫密閉空間內使用噴霧,會發生什麼?6月28日,新京報記者聯合北京市大興區消防救援支隊,在一家汽車報廢回收公司對空氣清新劑、降溫噴霧、防曬噴霧、補水噴霧、殺蟲劑等噴霧類產品的可燃性進行了試驗。

結果顯示,這些產品均具有可燃性,在高溫密閉空間內使用易發生轟燃。大興區消防救援支隊新聞宣傳高高長劉丙濤指出,噴霧類產品通常含有乙醇、丁烷、異丁烷等可燃易燃成分,容易引起火災。消費者應在陰涼避光的條件下儲存,使用時,應當參照瓶身的注意事項。

大興區消防救援支隊購買的噴霧類產品。 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攝大興區消防救援支隊購買的噴霧類產品。 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攝

車內噴灑降溫噴霧後點火,車窗玻璃被炸飛十米遠

網上流傳的一則影片顯示,2022年,遼寧瀋陽一位男子出門前給孩子噴防曬噴霧,但沒留意到孩子正在玩打火機,噴霧噴出的一刹那,瞬間起火。

家用噴霧類產品的確曾引發火災。

據媒體報導,2022年,蘇州的戴先生在剛剛被暴曬的車內使用了降溫噴霧。這種網紅「清涼神器」,據稱只需要一搖一噴,就可以達到降溫的目的。為保證使用效果,他一直沒有打開車窗。20分鐘後,他掏出打火機點煙,車內瞬間發生轟燃,導致戴先生受傷。

小小的噴霧究竟有多大威力?

6月28日,新京報記者和消防員,帶著從網上購買的多種噴霧,來到大興區一家汽車報廢回收公司進行試驗。

現場,消防員先點燃了一支蠟燭,然後將這些噴霧對準火苗,依次噴射。記者注意到,蠟燭持續燃燒,有些噴霧氣體噴出的一瞬間,火苗甚至變得更旺,延伸成數十釐米長的「火舌」。

然後,消防員將兩罐降溫噴霧噴灑在一輛報廢汽車內。關上車門,模擬高溫密閉空間。隨後,消防員點燃了一塊酒精棉,搖下車窗,利用一根木棍將酒精棉放入車內,幾乎同時,車內發生轟燃,傳來一聲巨響。

車前擋風玻璃和兩側車玻璃均被震碎,部分玻璃被炸飛到約10米遠的地方。

6月28日,噴灑了降溫噴霧的報廢汽車,遇明火發生轟燃。 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攝6月28日,噴灑了降溫噴霧的報廢汽車,遇明火發生轟燃。 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攝

多種家用噴霧瓶身未標明易燃標誌

噴霧為何如此危險?

大興區消防救援支隊新聞宣傳高高長劉丙濤介紹,家用噴霧類產品往往含有丁烷、異丁烷、乙醇等可燃易燃物,「這些成分遇到明火就會燃燒,當人的皮膚上大量噴灑這種噴霧時,遇到明火也會點著。」

新京報記者在電商平台搜索發現,多個品牌的防曬噴霧推進劑含有乙醇、丁烷、異丁烷等成分,但商品詳情頁並未提示消費者產品有可燃性。記者就此諮詢多家店舖客服,對方提供了瓶身照片,只有少部分有易燃標誌,以及「遠離火源」的文字提示。

新京報記者走訪北京多家線下化妝品店發現,線下出售的大部分防曬噴霧、頭髮蓬鬆噴霧等,瓶身都有易燃標誌,以及「遠離火源」的文字提示。

此外,大部分空氣清新劑和降溫噴霧的商品詳情頁以及瓶身均標明了其具體成分,並寫明商品具有易燃性,提示消費者切勿在火源附近使用或存放。此次試驗使用的降溫噴霧瓶底註明,「噴完15分鐘內禁止出現明火、抽菸點火行為,容易點燃」,並提示不要將氣壓罐產品存放在高溫車內。

但是,這些空氣清新劑和降溫噴霧瓶身都沒有易燃標誌。此次試驗使用的噴霧類產品中,也只有殺蟲劑瓶身標註了紅色的易燃標誌。劉丙濤表示,根據國家相關規定,易燃液體和氣溶膠,應該在產品標籤中對其易燃類別進行明確標註,「但現在噴霧類產品標誌混亂,存在安全提示信息缺失的情況。」

公開資料顯示,2022年,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曾委託專業機構,對網上熱銷的10款降溫噴霧進行測評,發現其中4款沒有標明具體成分。專業機構對產品易燃性進行檢測發現,10個樣品中,有4款距離明火90釐米時,都能被快速點燃,屬一類極易燃產品,應打上一類極易燃標誌;還有4款產品點火距離超過15釐米,應標明二類易燃標誌。然而包裝上都未出現相關標誌。

劉丙濤提示,購買、使用噴霧類產品,一定要認真閱讀瓶身上的產品說明,並留意注意事項,遠離火源,儲存在陰涼避光的地方。儘量避免選擇以丙烷、丁烷或者二甲醚等易燃可燃成分為推進劑的降溫噴霧。夏季車內溫度過高,容易使氣罐內壓力過高,導致爆裂,引發火災,所以不能將噴霧類產品存放在車內,也不建議在高溫的封閉環境內使用此類產品。在室內使用完這類產品,應該立刻開窗通風。

6月28日,消防員向蠟燭火苗噴灑殺蟲劑,火苗瞬間變成「火舌」。 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攝6月28日,消防員向蠟燭火苗噴灑殺蟲劑,火苗瞬間變成「火舌」。 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攝

新京報記者 彭鏡陶 慕宏舉

編輯 彭衝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