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萬億及準萬億城市搶灘未來產業 「北深廣上」位列第一梯隊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佔GDP比重約13%,成長空間和潛力巨大,未來產業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和戰略意義。哪些未來產業目前已經形成產業勢能?哪些城市搶佔未來產業的發展先機?

7月9日上午,新京報貝殼財經「2024貝殼財經年會」分論壇「科創灣區 新質未來」論壇在深圳舉行,論壇發佈《2024中國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清華大學G20全球創業研究中心的指導下,推出2024中國「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通過梳理六大未來產業方向中初具規模21個產業710多萬條企業數據,在32個萬億GDP城市及準萬億GDP城市的發展程度進行評價,綜合城市政策、科研基礎等,挖掘城市未來產業發展潛力。

未來產業是指通過突破性關鍵技術驅動,具有戰略性和顛覆性的新型高技術產業,將在未來15-30年內成形。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領域受到國家重視,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等前沿科技被認為是關鍵發展方向。報告發現未來產業十大趨勢:

  • 32城搶灘未來產業 「北深廣上」位列第一梯隊

  • 成都、杭州、西安產業具有相對優勢 蘇州科研競爭力較強

  • 北京未來信息產業優勢明顯居首位 成都超過杭州排名第五

  • 大灣區、長三角萬億城市未來產業企業儲備領先

  • 工業互聯網、通用AI、機器人為成熟度最高、整體規模最大的三大未來產業

  • 未來信息和未來製造產業發展規模及成熟度較高

  • 新型儲能獲投融資企業佔比最高 其次是量子科技、深地和空天科技

  • 上海、廣州、北京、杭州、深圳、福州六個城市政策支持力度領先其他城市

  • 北上廣深位列科研單項前四 多項科研能力位居第一

  • 高校及科研實力較為集中城市 更有利於發展未來產業集群

從「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綜合評價來看,北京、深圳、廣州、上海位於榜單前四名,一線城市未來產業發展處於領先地位。北京第一,深圳位居第二。可以看到大灣區廣州和深圳實力較強,東莞和佛山有明顯差距,而長三角11個城市形成一定的聚集效應,未來產業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根據32個城市的總體得分形成未來產業城市的四個梯隊:第一梯隊4個城市,一線城市整體在未來產業發展潛力上的領先地位;第二梯隊7個城市,以新一線城市為主,在各自的區域經濟中資源相對集中,擁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第三梯隊12個城市是經濟強市,但在產業、政策、科研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第四梯隊9個城市,以新晉萬億及準萬億城市為主,對未來產業佈局、政策及科研基礎均處於初級階段。

從六大未來產業方向21個細分產業發展規模和成熟度來看,工業互聯網、通用AI、機器人為成熟度最高、整體規模最大的三大未來產業;第四、第五位分別為量子科技和低空經濟。受限於技術發展程度及市場需要,氫能、生物製造、先進通信、深海科學、腦科學的行業整體規模排在後五位。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信息和未來製造的細分行業綜合得分最高,目前的產業發展規模及成熟度均較高。信息技術是推動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高性能計算技術方面的創新與進步,將極大地推動信息產業的發展,全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需求仍持續增加。

從32個城市未來產業相關企業整體數量看,工業互聯網、通用AI相關企業數量均超過150萬家。作為一個複雜系統,工業互聯網涵蓋了從網絡基礎設施到數據管理和安全保護的各個方面,相關企業數量超過200萬家。

機器人、低空經濟、新材料覆蓋的企業數量均超過50萬家;量子科技的優勢則主要來自專利授權數量,相關企業的專利授權量總數超過400萬,因此,儘管其企業數量總計僅有4萬多家,仍排在總體進度第四位。

新一代光電、再生醫學、元宇宙、下一代汽車及合成生物產業的企業總數在10萬至50萬家區間,排在最後的生物製造、先進通信、深海、腦科學等產業的企業總數則少於1萬家,在各城市處於初步發展階段。

投融資企業佔比衡量產業活躍度和吸引力。新型儲能獲投融資企業佔比最高,達1.85%;量子科技、深地、空天科技緊隨其後,商業航天、腦科學、納米製造的佔比也超1%。相比之下,新材料、深海、再生醫學、合成生物和通用AI佔比不足0.5%。

《報告》顯示,從「未來產業之城」發展指數的產業維度看,北京、廣州、上海和深圳發展稟賦不同,未來產業各自側重。北京仍以較明顯的優勢排在首位,在六大未來產業分項中均排在前三位,其中在未來信息分項中排位第一,由於未來信息相關的企業數量最多、權重較高,綜合來看,北京的未來產業維度得分最高。成都、杭州、西安、南京、重慶、武漢、濟南、蘇州、青島各具優勢,差距較小。

《報告》顯示,大灣區和長三角地區在未來產業企業儲備上領先。從區域未來產業綜合來看,廣深兩地帶動大灣區。長三角城市不僅萬億城市數量多,而且發展水平整體較高,如上海、杭州、南京、蘇州排名前50%。成渝地區和西安均有獨特產業優勢,但缺乏強產業鏈支持。未來產業優勢不明顯,需要加強產業轉型和區域協調發展。

上海是較早佈局未來產業的城市之一,在評價體系六大維度均出台相應的扶持政策。2024年廣州對未來產業的扶持重點放在招商引資和產業園區、集群建設兩方面。北京延續高精尖相關產業的基礎 對未來產業進一步加大資金支持。杭州重點支持未來產業高層次引進。深圳強化未來產業新產品、新技術產業化和應用能力未來產業企業人才、資金等支持,還著力推動成果產業化。福州在科技項目立項、科技貸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報告顯示,北京未來產業科研基礎位列第一,顯示出其在科研領域的全面優勢。北京市有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強大的研發投入和高效的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在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高校及國家重點實驗室數量、產業園及孵化園三個科研維度均排在第一位。 上海在相關產業科研論文數量方面排名第一;深圳則在專利授權數量方面位列榜首。

深圳的高等教育發展起步較晚,但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依託於中小企業的高研發投入,專利授權位居第一。深圳各項科研基礎都處於前三,但高校及實驗室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深圳的科研創新力。

西安排名第八,在研發投入、高等學校及國家實驗室數量方面具有明顯優勢,2023年研發投入佔GDP比重為5.23%,是全國除北京、深圳外第三個超過5%的城市,但其科研存在發展不平衡、轉化效率較低的情況,在未來產業相關論文數量、國內專利授權量方面受到掣肘。

數據說明:企業相關數據來自天眼查,數據截至2024年6月25日;各城市未來產業相關政策手動梳理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6月15日;各城市科研數據中,研發投入、普通高等學校及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數量、專利授權數量綜合各地方統計局數據及媒體報導,由於部分地區尚未披露2023年數據,採用目前能檢索到的最新年份數據產業園及孵化器數量來自《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相關產業科研論文數量來WebofScience網站檢索結果,取各城市2020年至今相關產業發表論文數量並進行標化處理數據提取時間截至6月15日。

統籌:任嬌

記者:方靜怡

數據分析師:董怡楠

設計:任婉晴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