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千秋|護我安瀾 運河新景映欣顏

千裡通波,舟楫如梭。

中國大運河南起浙江,北至北京,途徑8個省級行政區,溝通5大河流水系。運河流經地,往往人口稠密、繁華富庶。濤聲帆影間,翻湧著無數動人的人間煙火故事。

喝著大運河的水長大,在大運河上跑船養家,沿著大運河去往更大的世界……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週年之際,「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江蘇揚州舉辦。來自浙江、山東、江蘇的三位運河人講述了人河共生的故事。

三位運河人在「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現場講述。人民影片供圖三位運河人在「何以中國·運載千秋」網絡主題宣傳活動現場講述。人民影片供圖

岸清景明 出行更舒心

3塊錢即可從浙江杭州武林門碼頭乘坐運河水上巴士到拱宸橋。沿途往來貨運船隻絡繹不絕,運河街景盡收眼底,古韻悠長的水鄉風光與繁華熱鬧的現代都市交織成趣。

為緩解市區道路交通擁堵問題,2004年,杭州開通水上公交巴士,成為全國第一個開通市區運河水上公交的城市。2005年,水上巴士線路增加了「西湖號」,薛鑫坤擔任船長。

「大運河是生命之河,滋養了我們全家人。」薛鑫坤動情地表示,祖父母、父母和自己三代人都是開了一輩子船的船工。在船上長大的他,從貨運小工變成第一批水上公交司機。

薛鑫坤見證了大運河生態環境的改善。2003年,杭州成立京杭運河(杭州段)綜合保護委員會;2006年,針對大運河的綜合保護管理和周邊生態環境治理,杭州採取了編製條例、修復生態等一系列措施;2017年,杭州對大運河進行分類分段分級保護管理,大運河環境治理從水環境整治延伸到多方面綜合保護。據浙江省生態環境廳通報,2020年運河杭州段總體水質狀況為優。

「眼見著運河的水變清了,風景變美了,文化長廊一步一景,外地遊客最喜歡坐水上巴士了。」薛鑫坤說,20年過去,大運河重新煥發生機。

如今的水上巴士,不只是交通工程,也是杭州的風景線。薛鑫坤回憶,水上巴士開通之初最高峰乘坐人數在千人以上。如今,每逢節假日水上巴士日均乘坐人數可達8000人次。

杭州水陸交旅發展集團總經理助理李林蔚介紹,為了推進水上交旅融合發展,增加大客位數的船舶,建設綜合水上客運中心,投入綠色新能源船舶,不斷拓展新的旅遊路線。2023年,運河水上巴士遊客量同比增長超180%,達到120萬人次。

水深道寬 貨運更高效

「兩千噸級的集裝箱船,北鬥導航,探測儀配齊,六七級大風天照樣跑。」說起新換的船,來自山東濟寧的楊傑偉言語中不無驕傲。

楊傑偉是在大運河上從事航運業20多年的「跑船人」。微山湖是山東最大淡水湖泊,也是京杭大運河的主航道。楊傑偉的鄉親們大多從事水運行業,在運河航線上往返。他記得,爺爺輩最常見的是木船,父親輩換成了載重80多噸的水泥船,再後來是載重200到400多噸的鐵船……

為減少航運貨物對運河水質造成的汙染,推動綠色發展,提高運輸效率,優化運輸結構,濟寧鼓勵更換集裝箱貨輪,並給予相應政策支持。借此機會,楊傑偉和弟弟貸款購買了一艘大型集裝箱貨輪。除了先進的航船設備一應俱全,新船上還配備了空調、冰箱等生活設施。

「2000多年前,大運河上跑的可能是10來噸的小木船,現在跑的是千噸級的集裝箱貨輪。從古至今,大運河河道一直在升級改造,加深加寬。」楊傑偉說。

2022年,濟寧共計完成201.3公里高等級航道改造提升,可通航2000噸級船舶、萬噸級船隊。京杭大運河濟寧段1000噸至2000噸級船型實載率可提升近60%,2000噸級提升近30%,每年可節省直接物流成本近10億元,減少航運油耗約15萬噸。

為保障船舶的航行安全和效益,京杭大運河沿線各地建成了保證船舶24小時通航的航道設備。濟寧段推出的「魯船通」App報閘系統將船閘單閘運行時間縮短至42分鐘,船舶通航效率大幅提升。

「從山東濟寧到江蘇太倉要過12道閘,15天路程變成了5天,節省的時間就是金錢。」楊傑偉表示,現在的船閘系統很智能,在手機上就可以完成過閘手續,大大縮短了時間。

常年在河上「跑」,以船為家的楊傑偉感受到運河多年來的變化,「河道寬了、深了,河水越來越清了,兩岸的生態綠化做得非常好,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他對未來充滿希望:「我們一家的日子就像這條大運河一樣,越跑路越寬!

退捕轉型 漁民闖新路

「駱馬湖的夜裡,我們湊在一條大船上演奏,聽到琴聲,很多漁民從10裡外劃著小木船來聽,有時一聚就有上百條船。呼啦一大片,漁火點點,琴聲悠揚……」做漁民時召集夥伴,湊在大船上唱歌演奏的歡樂時光,江蘇徐州新沂市窯灣古鎮漁民藝術團團長沈召明至今記憶猶新。

窯灣古鎮位於京杭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彙處,因「運」而生,發展成為大運河上的重要碼頭和商貿重鎮,有「黃金水道金三角」之稱。因水位落差較大,船舶不宜夜行,停泊此處補給。南來北往的船工、漁民聚集於此,唱起各自的家鄉戲。長久的熏陶使得沈召明成了戲迷,他常到岸上看電影,學唱歌。

「打記事起就知道逮魚摸蝦、下鉤下網,每天都要幹活。」沈召明祖孫四代都在運河上以捕魚為生。船上生活枯燥,從小愛唱歌、吹笛子的沈召明組建起漁民樂隊,吼兩嗓子唱首歌,拿著樂器拉曲子。「時間長了逐漸固定下來七八個人,愛唱的歌像《一條大河》《洪湖水浪打浪》《小小竹排江中遊》,都是跟水有關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靠水吃水的傳統漁業生產模式迎來變化。2013年6月,四部委聯合印髮指導意見,提出「力爭用3年時間實現以船為家漁民上岸安居,改善以船為家漁民居住條件,推進水域生態環境保護。」2014年7月,江蘇省正式啟動漁民上岸安居工程。2015年8月,沈召明所在的三橋村退捕漁民搬遷工程啟動,他率先簽約上岸,搬進了漁民安置小區。「過去打魚是為了生計,現在退捕是為了子孫。」

恰逢新沂市建設窯灣古鎮景區,沈召明組建的漁民樂隊被景區「收編」,成為景區文藝團體。藝術團的成員大多由撐船搖櫓幾十載的漁民組成,經過不斷髮展,劇團由原來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的30多人。

大運河申遺成功10週年之際,沈召明計劃沿著大運河源頭開啟巡演,唱南腔北調、講漕運故事、演漁家民俗。

家運、水運、國運交織,大美和鳴,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