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文明觀演,共塑精神文明,國家大劇院「文明觀演在行動」啟動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為進一步提升觀眾文明素養,營造良好觀演環境,由國家大劇院倡導發起,國家大劇院、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中共北京市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北京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文明觀演在行動」於7月10日在北京藝術中心小劇場舉行了啟動儀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劇場觀看演出,而良好的文明觀演氛圍是確保舞台演出高水平呈現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觀演禮儀也是一種社會行為規範,是市民藝術素養與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因此,國家大劇院聯合多方力量,共同發起「文明觀演在行動」,並廣邀知名藝術家、專家代表與觀眾群體積極參與,旨在通過多角度立體發聲與線上線下聯動引導,進一步培養觀眾文明觀演習慣,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層次,為首都精神文明建設貢獻力量。

在啟動儀式上,國家大劇院黨組副書記劉嵐表示,「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擁有強大的社會力量,希望通過大家的影響力,將文明觀演禮儀傳播出去,將文明觀演號召傳播出去。在此,我們向首都廣大觀眾發出倡議,號召大家文明觀演從我做起,號召大家向‘不文明觀演’說‘不’,號召大家都加入‘文明觀演誌願者’行列。期待與大家一起攜手,踐行文明觀演,享受藝術之美,共塑精神文明。」

「劇院既是文化藝術的舞台,更是展示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成效的‘窗口’」。首都文明辦主任滕盛萍表示,「我們要在豐富高品質精神文化供給、滿足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不斷涵養社會文化生態,為建設道德風尚首善之區貢獻力量。」

在觀看過劇場文明觀演宣傳片後,國家大劇院副院長李誌祥、王誠,北京京劇院院長秦豔、天橋藝術中心董事會秘書嶽小煜、保利院線運營中心主任張煜鵬及市委網信辦代表為「北京榜樣」代表、資深樂評人、國家大劇院資深會員代表和首都市民代表頒發了「文明觀演誌願者」證書。隨後,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首都文明辦主任滕盛萍、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伍義林為文明觀演推廣大使白岩鬆、濮存昕、郎朗、李楊薇頒發了聘書。

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首都文明辦主任滕盛萍、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伍義林為文明觀演推廣大使白岩鬆、濮存昕、郎朗、李楊薇頒發聘書。

活動現場,三位文明觀演推廣大使也依次進行了發言,重點闡述了觀演禮儀宣傳活動的價值與意義,並提出了對於文明觀演的看法與建議。白岩鬆認為,「今天我們倡導的文明觀演,是在當代社會快速發展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文明觀演。現在,觀看演出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剛需,而演出種類也更加多元,對文明觀演提出了越來越多的對應要求。文明觀演,是尊重演員,尊重觀眾,也是尊重自己。越自律,越享受。」

「我們中國擁有世界矚目的現代化劇場,在規模和數量上都獨一無二。在最好的劇場里,觀看世界上最好的演出時,我們也應該成為最好的觀眾。」濮存昕提出,作為演員,應傾盡所有的努力為觀眾獻上演出;作為觀眾,他也希望與大家一起努力,將文明觀演做得更好。

郎朗則表示,「今天我將首次在北京藝術中心舉辦個人獨奏會,心情非常激動。作為演奏者,我真心地希望觀眾能夠不吝掌聲。持久熱烈的掌聲是對演奏者最大的鼓勵。」

隨後,國家大劇院院長王寧,首都文明辦主任滕盛萍,北京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伍義林和四位文明觀演推廣大使共同為活動揭幕。隨著眾人一起按動水晶球,「文明觀演在行動」一行字緩緩滾動而出,標誌活動的正式啟動。在此之後,國家大劇院的劇場服務人員為觀眾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文明觀演禮儀展示。從他們準確的手勢、優雅的儀態和到位的服務中,觀眾們直觀真切地感受到劇院工作人員為維護良好的觀演秩序而付出的努力。

眾人共同為活動揭幕。

活動最後,六名國家大劇院少兒藝術班學員集體誦讀了《劇場文明觀演行為倡議》,少兒藝術合唱團演唱了歌曲《歌聲與微笑》。在朗朗童聲中,本次啟動儀式落下帷幕。

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文明觀演禮儀的宣傳活動還將長期開展,持續深化。在「文明觀演在行動」啟動之際,國家大劇院也將同步通過自媒體平台向全社會發起以「文明觀演大家談」為主題的意見徵集活動,開闢活動話題專欄,收集大家對文明觀演行為的意見和建議,並在各大媒體平台定期推送徵文成果,通過全社會的積極討論,引導公眾踐行文明觀演,共享藝術時空。

國家大劇院劇場服務人員為觀眾帶來文明觀演禮儀展示。

此外,密集的線下活動也將同步啟動。在7至8月,國家大劇院將開展暑期文明觀演禮儀宣傳活動,其中包括在劇場外設立「觀眾意見徵集箱」,廣泛傾聽觀眾心聲;也將通過提示牌、語音播報等方式,加強對於演出前劇場內外觀演禮儀的正面引導;還會通過發放紀念票夾、劇場等候屏播放宣傳片等形式,營造文明觀演禮儀宣傳氛圍。

對於文明觀演禮儀的培養,必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國家大劇院將始終擔承國家文化平台的責任使命,通過多樣形式傳播文明觀演理念,通過多方合作共塑文明觀演合力,在持續推進全民美育、涵養社會文化生態方面引領示範,為發揚舞台藝術、打造演藝之都而共同努力。

編輯 徐美琳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