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對話激發靈感 由作品認識彼此 ——兩岸文學論壇暨青年文學交流活動側記

圖為兩岸嘉賓在「詩書作伴·同心同行」經典文學誦讀音樂會上合照。圖為兩岸嘉賓在「詩書作伴·同心同行」經典文學誦讀音樂會上合照。

「我在學生時代就讀過陳若曦老師的小說,1999年我也在台北誠品書店聽過張曉風老師談散文創作。台灣《創世紀》詩刊發表過我幾十首作品,還給我評了該刊40年優選獎。雖然我在大陸寫作,但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一直與台灣文壇保持密切聯繫,非常感謝台灣同行這麼多年對我的支持。」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楊克在「我的文學之路」故事分享會上說。

由中國作協港澳台辦公室、福建省文聯、廈門市翔安區人民政府、南京市台辦聯合主辦的「2024兩岸文學論壇暨青年文學交流活動」近日在福建廈門、江蘇南京兩地舉辦,140多名兩岸作家和文學青年在6天時間內,圍繞中華文化與文學創作展開交流。

共話文學生涯

台灣作家陳若曦在台灣大學外文系就讀期間,與同學白先勇、王文興等人共同創辦了《現代文學》雜誌,作家三毛的處女作正發表於此。在2024兩岸文學論壇中,陳若曦回憶起自己的文學生涯,並對從大陸來台的小學老師深表感激。

「我讀到小學六年級時,因為家境不好,準備不讀了,要去做工。那時一位大陸來的老師,記得姓鄭,到我家來,要爸爸答應讓我繼續讀書。」陳若曦對記者說,後來她考上了台灣數一數二的中學,接著進入台大,又去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讀寫作碩士,都要感謝鄭老師當年堅持勸她讀書。

「文學創作之路很辛苦,要做好為之付出的準備。我常常鼓勵年青人,熱愛什麼就去做,既然選擇去做就要努力。熱愛文學,為文學奉獻,總會有自己的收穫。」陳若曦說,文學體現在兩岸生活、人文、性格等方面,因此進行文學交流十分必要。

作為「海峽論壇」首次設立的文學主題板塊,本次論壇包括開幕禮、「兩岸小說散文創作成就與特色」和「兩岸詩歌傳承與創新」為主題的兩場文學分論壇、名家講座、經典文學誦讀音樂會和兩岸青年聯誼會等內容。

台灣詩人楊宗翰介紹,《創世紀》詩刊在上世紀80年代便已推出《大陸名詩人作品120首》《兩岸詩論專號》等,台灣讀者對只隔著一道淺淺海峽的大陸詩人,相信絕對不陌生。詩歌分論壇10位對談的兩岸嘉賓,有50歲的年齡跨度,但因為熱愛詩歌,他們在詩歌里一樣永葆青春、一樣懷抱激情、一樣以詩會友。

傳承中華經典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學生胡可兒輔修中文系,曾前往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交流一學期,經常寫作詩歌和散文的她認為,往來兩岸的經歷豐富了自己的寫作。在「詩書作伴·同心同行」經典文學誦讀音樂會上,她朗誦了楊克的詩歌《大數據》,這段影片在微博上吸引數萬人觀看。

經典文學誦讀音樂會是本次交流活動的重要一環,從《詩經》《楚辭》到唐詩桑治詞,從現代詩歌到校園民謠,兩岸青年誦經典、齊詠唱,在行前選定演出篇目和內容,抵達廈門後高效綵排磨合,在排練間隙也分享了各自對文學的感悟。不少台灣青年第一次穿上漢服表演,對服飾文化和精美妝造著迷不已。

當演出團隊為三毛所作的紀念歌曲《三毛的歌》、根據餘光中詩作譜曲演唱的《鄉愁四韻》樂聲響起時,兩岸作家和文學青年紛紛向現場的三毛親屬、餘光中家人送上掌聲與祝福。音樂會藝術顧問、台灣音樂家楊慕說,「我一直在思考,華語音樂的未來在哪裡?我認為是在歌詞。有詩,才有歌。」餘光中的女兒餘佩珊如今在上海工作,她說等到自己回台灣時,要把音樂會影片放給學生們看,讓中華經典代代相傳。

閩南方言由中原古漢語融合古越族語言而成,被譽為古漢語的「活化石」,至今保留著大量的中原古音。在經典文學誦讀音樂會上,多名台灣學生選擇以閩南語古音進行吟誦。音樂會落幕後,他們興味猶濃,紛紛找到台灣詩人切磋詩詞誦讀發音,在賓館里一首接一首吟唱至深夜。他們中不少人都在台灣參加了各種詩社和誦讀社,醉心於中華詩詞的博大與深邃。

台灣元智大學中文系學生林洛擷吟誦了唐代詩人張若虛名作《春江花月夜》,他告訴記者,自己從高中開始學寫古體詩,也曾向從河南赴台定居的老師學習吟誦。出於對閩南方言的興趣,他曾赴福建多個城市實地研究。在學習之餘,他兼職做補習班老師,也會教台灣中小學生吟誦,同學們熱情都很高。

借鑒跨界經驗

「各位來自台灣的家人,歡迎來到南京雲錦博物館!」在該館負責文化推廣的台灣青年何冠奕問候道。如今在南京雲錦博物館工作團隊中,有80後館長簡名偉和他兩名台青,出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兩人選擇紮根南京,投身守護這項迄今有約1600年歷史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雲錦因色彩宛若雲霞而得名,在織造時須兩名匠人緊密配合,一天工作8個小時,也只能織出來5—6釐米,可謂寸錦寸金。兩岸作家和文學青年圍在雲錦大花樓木織機前,欣賞匠人精妙的織造技藝。有人為了這次參觀,特意穿上旗袍或新中式服裝作為呼應。在落雨的南京城,夫子廟、秦淮河、閱江樓等處同樣留下了他們眷戀的身影。

江蘇師範大學教授方忠研究台灣文學30多年,也多次前往台灣交流。在兩岸青年文學交流會上,他介紹起餘光中在南京的生活和交流經歷,還有自己陪同張曉風回江蘇徐州尋根的故事。「台灣作家和文學青年對參與兩岸文學交流充滿熱情,希望將來能有更多交流的機會。」方忠對記者說。

江蘇青年作家王懷譽在交流會上分享了網絡小說創作經驗和發展趨勢。面對年齡相近的創作者,現場台灣青年接連發問。台灣詩人顏艾琳說,她會把王懷譽網絡小說改編成動漫和影視作品的例子,回台灣講給更多學生聽,鼓勵他們堅持創作。

台灣90後詩人曾貴麟時常將詩作與影像、攝影和展覽做跨界結合。「很高興能參與本次交流盛會,我之前參與過福州、杭州、上海等地文學交流活動,每次造訪都如同心靈之旅,聆聽文學同好的創作分享、觀察各個城市不同的文化風貌,都讓我收穫良多。期待兩岸作家經由對話激發創作靈感,持續以文學作品認識彼此。」他說。(本報記者 張盼 文/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7月12日   第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