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青人在海南傳承非遺

實習生 羅揚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任明超

    33歲的黎錦技藝傳承人黃雪靜在這個「行當」里已待了13個年頭。20歲時,她還在廣東汕頭電繡縫紉機廠打工,現在她已在家鄉的黎錦界小有名氣。

    6月初,黃雪靜受邀成為2024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海南非遺宣傳展示暨第四屆三亞南山非遺節的展示嘉賓。展示嘉賓中,有不少年青人的身影。據主辦方介紹,海南省通過開展非遺傳承人研培班、傳承人記錄工程,有效改變了傳承人後繼乏人的狀況。

    20年前,海南省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至今已經建立了國家、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截至2024年,共有國家級非遺32項,省級以上非遺103項,市縣級以上非遺398項。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以下簡稱「黎錦技藝」)於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把老祖先的精髓傳給下一代,讓更多人看到黎錦的美

    非遺節開幕當天,黃雪靜早早地就來到自己的攤位上,向觀眾展示黎錦技藝中的刺繡技藝。針線在她手中飛舞著,很快,她在一塊黑色的平紋布上繡出一個又一個精美的圖案。「這是我們黎錦的刺繡,這是人形紋,這是建築紋,我身上穿的就是我自己織的。」面對前來問詢的觀眾,她指著自己身上穿戴的黎錦作品詳細介紹。

    黃雪靜出生於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加答村委會石忙村。「我們都是黎族,在村里會接觸到這些黎錦,村里親戚,包括大姨和我媽媽,都會織。」黃雪靜從小便跟著媽媽學。

    2011年,20歲的黃雪靜正在廣東汕頭幹著電繡縫紉工作,她從家人口中得知,位於海南省五指山市的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正在實施「雨露計劃」,並開設首屆「黎錦技藝班」,在全省範圍內招收學員。「既是自己喜歡的,又能回海南發展。」在黃雪靜看來,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在與家人商量後,她辭去工作,回到海南。

黎錦技藝傳承人外出展示。羅揚/攝黎錦技藝傳承人外出展示。羅揚/攝

    在校學習的3年里,黃雪靜理論實踐「兩手抓」,系統學習圖案設計、色彩搭配以及各種針法。很快,她便從一個只會織平紋布的「小白」,變成一位熟練掌握各種技藝的「師傅」。

    由於在校期間表現優異,黃雪靜被錄取留校任教,擔任黎族織錦技藝教師。擔任教師後,她不僅繼續潛心學習和研究黎錦技藝,還致力於培養黎錦技藝接班人。除了完成學校的教學工作,每逢週末,她還會輾轉至保亭、三亞、白沙等地,教授黎錦技藝。4年間,她教授的學員已經超過1000名。

    隨著進一步學習與鑽研,她越來越認識到黎錦的根基所在。2018年,她辭去這份來之不易的教師工作,決心走入「尋常百姓家」,一邊向散落在民間的「高手」學習黎錦技藝,一邊鼓勵大家加入到黎錦傳承中來。

    同年,她成為黎錦技藝的縣市級傳承人,並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黎錦技藝傳承人劉香蘭的黎族織錦傳習所擔任黎族織錦技術員,教授傳習所的社員學習黎錦技藝。劉香蘭是她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學習時的老師,她希望自己能像老師一樣,「把老祖先的精髓傳給下一代,讓更多人看到黎錦的美」。

    現在,除了在傳習所教學外,黃雪靜還會積極出席各種非遺活動,空閑時織些物件售賣。這為她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沒有幹這個之前我的年收入就3到5萬(元),現在能有10萬(元)左右」。

    小酒坊升級成釀酒工廠,花了15年

    34歲的盧泠玉是海南省省級非遺項目「樂東黎族山蘭酒釀造技藝」的傳承人,她的家庭依靠山蘭酒實現了「年入百萬」。從小酒坊升級成釀酒工廠,盧泠玉花了15年。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她當起了一名「修路工」:讓千年前的山蘭酒與現代社會接軌。

    過往的窘況,盧泠玉還歷歷在目。她有一個姐姐和兩個弟弟,家裡以務農為生,偶爾會釀些酒來賣,在自己讀小學期間,家庭年收入不超過2000元。「我印象很深刻,那時候上學還需要交學費,我們幾個小孩一個人兩百多(元),存摺上就剩一塊錢。」

    上完初中,已經19歲的盧泠玉決定在家鄉開一家賣山蘭酒的酒坊。她想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而且喝山蘭酒是家鄉的傳統,她認為山蘭酒應有一定的市場。

    傳統的山蘭酒屬於發酵酒,放置時間稍長就容易變酸。要想把山蘭酒「做大做強」,盧泠玉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山蘭酒的儲存問題。

    她的弟弟盧周介紹,山蘭酒的釀造一共有選米、洗米、泡米、蒸煮、晾涼、拌酒麴、有氧發酵、無氧陳釀、抽酒、沉澱、檢驗、罐裝12個環節,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盧周發現,如果在有氧發酵環節把控好發酵的溫度和濕度,就能很好地控制發酸問題,這個結論是他們耗費了幾十噸大米才得出的。

    1998年出生的盧周也是山蘭酒的傳承人,今年是他從事山蘭酒釀造的第七個年頭。在這之前,他是一名汽修工,「2014年從學校畢業後就從事汽修行業,在公司經常會加班到十一二點,但每個月的薪金只有1000-1200元」。2018年,在二姐盧泠玉的號召下,他轉向山蘭酒行業。

    盧週一直致力於開發新的口味來適應市場,「椰香酒」是他的得意之作。帶有椰香味的山蘭酒,製作流程與山蘭酒有一些細微差別。製作椰香酒需要以芭蕉葉為容器晾曬糯米,芭蕉葉柔軟且自帶清香,用來晾曬糯米再合適不過;當酒釀出來以後再加入椰絲,這樣,椰香酒才算是成了。

    酒坊的生意越來越好,農村出生、僅有初中學曆的盧泠玉,越來越覺得自己見識有限。2016年,在朋友的引薦下,她決定去新加坡長長見識。「感覺那裡是另外一個世界。」盧泠玉說,在新加坡打拚了兩三年,她學到了許多關於營銷的實用知識。她決定,要將這些經驗學以致用,於是又輾轉至福州,從事高端茶葉銷售。

    2021年,學成歸來的盧泠玉再次投身山蘭酒的事業。她從規模、包裝、口味、銷路方面著手,進一步優化山蘭酒的傳統行業模式。

    如今,她的山蘭酒主要銷往海南省內的超市、清吧、飯店等。「我們現在要擴大產能,今年準備出口新加坡。」盧泠玉說,她知道,創新山蘭酒,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責任編輯:蔣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