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受理量1120餘萬件,北京12345把關注送抵城市末梢

鍵盤的敲擊聲不斷,話務人員的細語解答穿插其中,二者形成的背景音如一張網,籠罩著話務大廳。大廳正前方的屏幕上,居中位置的數據每五秒更新一次。下午4點,數字突破47000,這是當日北京市民來電的數量,這裏有來自這座城市的訴求和關切,也有電話另一端的傾訴與感謝。

「您好,這裏是12345市民熱線服務中心,請問您需要什麼幫助?」2023年,這句來自電話端的問候,曾2143.8萬次抵達北京市民的耳畔,由此驅動著的超大型城市治理工作,也在接訴即辦不斷地深化改革中,讓回應與幫助抵達北京的神經末梢。

北京市市民熱線服務中心。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北京市市民熱線服務中心。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一張工單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

750個坐席,7×24小時在線,東南五環外,北京市市民熱線服務中心晝夜運轉。這條熱線是北京接訴即辦機制的主渠道,過去5年,已完成由「吹哨報到」向「接訴即辦」延伸,向「主動治理」深化,形成了以北京市委統一領導,各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和各部門各單位聞風而動、接訴即辦的為民服務體系。

在中心工作超過10年,受理班值班長劉緩在工作一線能夠感受到這條熱線「脈搏跳動」的變化。「最真切明顯的感受就是,我們每個話務員從信息的‘收集者’‘傳遞者’,變成了可以吹響‘集結號’的人。」

劉緩向記者提到自己剛剛成為話務員那幾年的工作經歷,彼時「12345」還被稱為「北京市非緊急救助服務熱線」。「我們的工作當時只是接聽市民電話,記錄訴求升級,不能自己接自己派,有時候承辦單位趕上週末休息日,就可能對處理訴求的時效性產生影響。」

2019年1月1日,北京將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受理的、管轄權屬清晰的群眾訴求直接派至街鄉鎮,建立起群眾訴求快速響應機制,「接訴即辦」開始見諸報端,這個代表著北京基層服務新機制的詞彙,還成為了那一年的年度熱詞。

「就是從那時開始,在我們話務員的受理系統上,可以把群眾的訴求直接派送到其所屬的地區部門,基層接訴即辦的值守人員會在第一時間處理來自熱線的工單。」一張工單調動起了各個部門的效能,也打通了基層治理和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受理班值班長劉緩。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受理班值班長劉緩。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智能系統輔助城市治理平台升級完善

熱線牽引著北京這座超大型城市的基層治理創新,也推動著接訴即辦改革的深入,「接訴即辦」這個曾經的「新名詞」,逐漸成為北京的政務「金名片」。

北京在接訴即辦改革中累計整合了全市64條熱線資源,將全市16個區、343個街道鄉鎮、市級部門、公共服務企業、電商平台等接入12345熱線平台系統,通過「一號響應」實現了訴求事項的全口徑受理,12345熱線化身城市「總客服」。

訴求和諮詢如何受理並給予準確回覆?記者看到,劉緩與同事們的辦公桌上都擺放著兩塊屏幕,一邊呈現市民來電的溝通系統,另一邊則是屬於話務人員的「知識庫」。「這也是我們的一個‘小百科’,面對市民諮詢的問題,知識庫系統會提供業務指引。」

此外,劉緩提到,為及時準確地把群眾訴求轉至對口的職能部門,這些年來,中心繫統不斷優化升級,在格式化模板和信息數據化的基礎上,中心的3級目錄、2500餘項工單分類也在這個過程中建立完善。此外,接訴即辦依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手段,正推動12345市民服務熱線從接訴服務平台向民生大數據平台、城市治理平台升級。

辦好群眾的「關鍵小事」

在北京市市民熱線服務中心,各類錦旗掛滿走廊兩側。每面錦旗下方的一小段文字,介紹著群眾不同的遭遇,也傳達了困難解決之後的欣喜。

這些錦旗故事,有的講述市民對社區潛在隱患的擔憂——家住豐台的王女士所住樓房內的電梯經常發出異響,撥打12345熱線後,物業在基層幹部的督促下維修了電梯,安全隱患得以排除;有的關乎普通人對安穩家庭的期待與夢想——市民周女士稱自己與房產中心的經濟糾紛勝訴,但一直未執行,大興區法院多次與房產中心溝通,最終按照判決結果,完成了執行程序。

劉緩說,在自己的職業生涯里,平均每天接聽電話的次數在80-100次之間,會碰到市民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問題在利益無關者的視角下,確實是小事,但接起電話、感受到市民傳遞的情緒時,小事也是大事。

這或許是再智能的設備系統也無法擅長的領域。「對於我們的工作來說,讀懂來電市民的情緒太重要了。作為話務員,電話接聽的時候我們要做的工作非常多,耳朵得聽、手得記,要回應訴求、安撫情緒,得跟上他們的思路。」在劉緩看來,這不止是為了提高溝通效率,也是在傳遞城市的溫度和關注。

劉緩說,話務大廳是社情民意的收集站、中轉站,市民得到滿意的處理結果,得益於接訴即辦的機制,以及每一環工作人員的努力。同時,北京還要求首接單位負責到底,向來電人、12345熱線「雙反饋」,做到「時時有人管、事事有人辦、件件有回音」。接訴即辦建立了考評機制,為的就是辦好群眾的「關鍵小事」。

受理量1.41億件,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深化

記者瞭解到,作為接訴即辦的主渠道,自2021年起,北京借助大數據分析,對訴求高頻共性難點問題,開展重點治理,這就形成了「每月一題」機制,每月針對重點問題調度,形成專項治理,推動「接訴即辦」向「主動治理」「未訴先辦」深化。

2021年,《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實施。按照《條例》,接訴即辦工作堅持黨建引領「吹哨報到」,圍繞「七有」「五性」,及時回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對各類訴求快速響應、高效辦理、及時反饋和主動治理的為民服務機制,是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

記者瞭解到,接訴即辦改革以來,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12345熱線共受理群眾和企業反映1.41億件,今年上半年受理量1120餘萬件,接通率保持在98%以上,訴求解決率提升至96.77%,滿意率提升至97.10%。

現在,除了撥打電話,市民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20個互聯網渠道反映訴求。12345熱線還提供8個語種的外語服務,為外籍人士來華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已增設5年的企業服務熱線,如今變得越來越忙碌,專席人員聆聽著來自企業的聲音。

記者從北京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獲悉,今年,北京還將提升熱線智慧化應用水平,進一步完善「接、派、辦、評」全流程工作機制,不斷推動接訴即辦改革持續深化。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