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兩岸青年的「朋友圈」「事業圈」,台灣36所高校的160餘名師生來鄂交流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龔雪 通訊員 王欣

7月12日,極目楚天舒——2024年海峽兩岸(湖北)大學生荊楚文化行活動開幕禮在武漢大學舉行。開幕禮上,部分台灣大學生代表、在鄂台籍教師和台生代表發言,交流自己「融」在祖國的經歷和感受,紛紛表示期盼在大陸、在湖北擴大「朋友圈」「事業圈」。

面對面交流有「魔力」

台灣女孩蘇育嫻,是政治大學阿拉伯文學系2022級的大學生。她分享了自己的一段難忘經歷。去年夏天,她參與了學校的大陸交換生學伴計劃,接待了一位來自華中師範大學的交換生。「在131天的相處中,我們一起體驗了台灣獨有的中秋烤肉文化,一起去了小學課本裡面的日月潭,一起體驗台灣高中的校慶,一起看日出日落,一起在結業式上表演。」蘇育嫻說,自己還與大陸交換生一起吃飯聊天、一起為報告及考試拚搏、一起抱怨天氣,在交往的過程中,自己更加瞭解大陸的生活氛圍、文化,也讓自己多了一個「家人」。

「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面對面交流的‘魔力’。」蘇育嫻坦言,在參加學伴計劃之前,因為追星曾和大陸粉絲交流,她深刻感受到網絡交流和麵對面交流的差別。

她認為,面對面交流活動的珍貴之處在於,可以沉浸式地體驗,運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深度感受並認識一個地方的文化及生活;能和一群年齡相近、擁有類似理想及煩惱,卻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同學們相處、交流,能夠發現不一樣的思考方式和產生新的想法。

面對面,心連心。蘇育嫻表示,「世界很大,我想透過網絡認識它並不難,但唯有親身體會,才能真正瞭解一個地方,感受一個地方的魅力和文化。期望未來能有持續的交流、研討、交換生等活動,豐富視野,擴大‘朋友圈’,讓兩岸青年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共同為兩岸和平發展貢獻青春力量。」

在漢11年找到廣闊發展舞台

來自台中市的李方中在武漢學習、工作已經11年了。他是武漢大學2013級經濟與管理學院本科生,2017級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今年又考取了武漢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2013年,我第一次來到武漢時,絕對想不到會在這裏一待就是11年。」李方中說,這11年,自己從武漢大學本科讀到碩士,畢業之後留在武漢就業,今年9月又將回武漢大學攻讀博士。他感慨:「這11年我打卡了大陸80多個城市,見證了大陸科技、經濟、文化、交通等方方面面的高速發展,見證了武漢這座城市的蓬勃騰飛。」

在武漢大學就讀的7年時間里,李方中積極參與學生工作,參與社會服務和兩岸青年交流事務。2018年,他參與武漢大學「橋·夢想——兩岸青年文化創意交流營」的策劃和組織工作,帶領兩岸學子一同體驗荊楚歷史與非遺文化,瞭解湖北台青就業創業政策和文創產業發展。在曆時8天的活動中,他結識了許多有追求、有眼界、有實力的兩岸年輕一代。

碩士畢業後,李方中收到來自好幾個其他城市的offer,包括上海、深圳、成都等,但還是選擇留在武漢發展。他表示:「因為我對這座城市有份牽掛:我有一群一起進步的朋友,有關心和幫助我的老師和前輩,有一個可以發揮自己能力的廣闊舞台。」2023年,李方中榮獲「湖北省五四青年獎章」。他說,由衷地希望兩岸青年有更多的交流合作,通過活動和實際接觸來認識彼此,增進理解。

據悉,極目楚天舒——2024年海峽兩岸(湖北)大學生荊楚文化行活動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指導,湖北省台辦、省教育廳主辦,7月中下旬在湖北省內舉行。來自台灣政治大學、成功大學、嘉義大學、暨南大學、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等36所高校的160餘名師生,與大陸高校師生攜手,舉行五項活動,分別是:由武漢大學主辦的基於「雙碳」目標的環保新技術活動,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主辦的「賦能公共管理創新——數智公共治理」文化周活動,由湖北大學主辦的新材料學科學術論壇,由武漢理工大學主辦的「台灣師生‘荊楚文化行’」活動,由華中師範大學主辦的「陽光支教·孔子行腳」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大學生支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