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幾大結局」,你對所學專業滿意嗎

    視覺中國供圖    視覺中國供圖

    是否存在理想工作?為什麼「幾大結局」式創作能吸引年青人?

——————————

    在剛剛過去的高考季和畢業季,一系列名為「××人的幾大結局」帖子在社交媒體上火了。它們如同文字版「模擬人生遊戲」,列舉出「金融人」「法學生」「師範生」「新媒體人」等工作後的人生軌跡。

    例如,如果你畢業後成為一名「金融人」,你可能會獲得心儀的金融offer,成為欣喜若狂但受不了加班而瘋掉的「範進」;可能會變成在銀行坐櫃檯、年末四處奔走拉業績的「祥林嫂」,嘴裡重覆「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在銀行很穩定」;還可能上演現實版「我的阿勒泰」,在大自然的感召下開啟數字遊民生活,焦慮卻自由……每個職業的幾大結局各不相同,但有個共同的結局是「南柯一夢」:突然驚醒,發現一切只是高考填誌願或大學畢業時的幻想。

    帖子內容戲謔幽默,在網絡「熱梗」的加持下對部分職業進行解構,戳中了不少年青人。有人留言:「我有個朋友輕輕地破防了」,更多網民紛紛「下場」接梗,續寫本專業的「幾大結局」。

    為什麼「幾大結局」式創作能吸引年青人?在調侃的背後,年青人面對職業道路選擇又存在怎樣的感知與困惑?

    「你是哪種結局?」

    上海交通大學金融學專業研一學生文易,今年5月底在小紅書帳號「千里光與風」上最早發佈了一篇名為「金融人的九大結局」的帖子,點讚量達1.3萬。底下2000多條評論里,有人寫下「本範進正在發瘋」,還有人@同伴前來探討「你是哪種結局」。

    「當時正在求職階段,壓力比較大,很想「抽水」表達。在不停的網申、筆試、面試中,我一次次被問到職業規劃問題,而當下就業市場環境與我們的預期存在明顯差距。」文易告訴記者,與同學朋友交流的過程中,她發現很多職業路徑殊途同歸,「我就想把這些共性總結一下,也希望以創作形式回應迷茫和無意義感」。

    「被確診為師範生‘範進’。」在高中數學教師崗位上工作了3年的陳雅雯,就對網上流傳的「師範生的九大結局」感觸頗深。最初因為當老師「安穩」,她在父母指導下選擇了師範專業,畢業後成功「上岸」家鄉某中學。「不得不說,在人口大省山東,考上教師編真的如‘範進中舉’一般高興。」

    但工作的疲憊感逐漸衝淡了考上編製的喜悅。陳雅雯發現,高中年輕教師面臨的壓力、高強度的教學快要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工作第一年,陳雅雯常常累到一回家就癱在沙發上不想動,甚至對這份工作產生倦怠。「當時的我更希望自己是結局九‘南柯一夢’,一覺醒來回到高考填報誌願前。」

    在銀行工作5年的黃曉敏則自稱曾是「金融祥林嫂」。作為陰差陽錯入職銀行的外語專業畢業生,她最初沒有預料到,要在銀行櫃員崗位輪崗兩年,重覆單調的工作讓她一度想離職,「真的印證了那句‘我真傻,真的,我單知道在銀行很穩定’。」好在輪崗結束後,她成功申請了調崗,最終留在了自己喜歡又能發揮語言優勢的業務崗。

    有網民總結,「範進」式結局包含著獲得理想offer的欣喜,「受不了加班而瘋掉」的自嘲中潛藏著對於職場壓力的擔憂;不停重覆「我真傻」的「祥林嫂」式結局,展現了「穩定」型工作與個人職業規劃的衝突;和兒時玩伴「終是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的「閏土」式結局,暗含著難以言說的無奈。

    範進、孔乙己、祥林嫂、閏土……在文易看來,當下的年青人和這些課本中的人物有著相似的迷茫困境與痛苦,人生狀態方面有著跨越時空的相似性和共通性,能夠引發大家的共鳴;契合大眾自嘲心理的內容、簡明有趣的表達方式,也加速了它的傳播與破圈。「大家也在評論區玩梗或改寫。」

    學會對理想中的職業「祛魅」

    在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副教授高豔看來,所謂的「幾大結局」,反映的是年青人對於自己所選專業或職業未來前景的戲謔,也是對現實與理想不完全相符的調侃。

    「‘幾大結局’式表達是年青人的調侃方式之一,而這種調侃是正向的,能推動大家一起思考背後更深層的議題。」高豔說。

    高豔發現,很多年青人在最初高考填報誌願時,帶著期待選擇了某一專業,實際進入大學後才發現並非如此。畢業求職也是這樣,有的人沒有收集足夠的信息,就匆匆作出了決策。

    認知與現實的差異、課堂與行業的鴻溝、不斷變化的就業市場,是導致「就業結局與預期不符」的重要原因。

    「大家只會宣傳教師有編製和寒暑假,卻不會特意說老師的工作時長。每天需要早出晚歸,作為班主任還要處理學生之間的瑣事,被調皮學生氣哭。」做了3年教師後,陳雅雯對教師行業有了更全面的認知,「不要過度美化你的職業,要想好自己是否能接受再選擇」。

    作為一名軟件工程專業的大三學生,李俊曦正被各類求職信息籠罩,也刷到過「程序員的十大結局」。在最初高考填報誌願時,父母建議「軟件工程專業很吃香,將來做程序員搞編程,賺得多」,真正學習這一專業後,才發現父母輩對於這一專業存在「刻板印象」。

    「現實告訴我們,賺得多的前提是去大廠當程序員、工程師,但進入大廠又要面臨中年被優化的焦慮。現在AI技術越來越厲害,行業里不缺碼農。」在深入學習本專業、在行業實習後,李俊曦才瞭解了行業現狀,「有一個專業老師編程編了半輩子,還勸我們慎選編程」。

    實習試錯的過程中,李俊曦經歷過「範進」「祥林嫂」式結局,做過加班到晚上10點的「牛馬」,也見過同學自主創業尋找內心的「阿勒泰」。他漸漸尋找到自己的定位——不成為傳統意義上的「碼農」,而是選擇了軟件維護方向。「看破所謂的‘職業結局’,對某些行業‘祛魅’,未來方向就通透多了」。

    「在選擇專業和職業時,大家傾向於關注它們光鮮亮麗的一面。比如提到教師就想到寒暑假與穩定,提到金融就想到‘多金’,卻往往忽視了職業的另一面——比如教師也需要在假期培訓、開會,職位越高承擔的責任越大。」在高豔看來,每個行業都有其「痛點」,更重要的在於調整對職業的期待。

    「畢業生求職不能對某些專業期望過高或憑想像美化專業的前景,大家需要學習接受一個普通人的生活、接受職業的不完美,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工作。」高豔說。

    跳出「結局」探尋心之所向

    經歷了兵荒馬亂的求職季,2024屆新傳碩士畢業生劉暢也發佈了自己理解的「新傳人的九大結局(玩梗版)」:在競爭激烈的新傳考研中殺出重圍欣喜若狂,卻熬夜寫論文而「瘋掉」的「範進」;成為影視行業的「牛馬」,搬磚不分晝夜;辭職回大理、勇闖自媒體,找尋心中的「阿勒泰」……

    「寫的時候充滿自嘲,但實際上我還是挺喜歡這個專業的。」劉暢說,「求職時我也迷茫、焦慮過。但焦慮只是暫時的,充分瞭解、認定自己的選擇,我們也可以跳出‘結局’之外。」

    在劉暢看來,天底下沒有完美的工作,也不要美化某個具體的職業,重要的是盡力去做自己想做的,選擇自己能接受的生活和工作模式。

    即將畢業求職的年青人,如何更好地選擇自己的職業路徑,減少求職焦慮?

    「首先,你需要在大學期間儘量增加實習機會和實習經驗,真實接觸過,才能對職業現實有瞭解,而不是在實際工作後‘夢想破滅’。」高豔分享,她曾認識一位人力資源相關專業的學生,在課堂上對「獵頭」工作心嚮往之,但真正實習後,才發現「獵頭」不僅需要人力資源相關專業知識,還具備銷售的屬性。「她發現這不是她真正想要的,正式求職時避開了這個方向,選擇教育等其他方向。」

    「除了在大學選專業時對其有充分瞭解、在大學期間多實習實踐之外,我們還需要接受外部的變化。」高豔說,行業的潮起潮落是正常現象,也很難有一個職業能與理想完美契合,年青人更需要做的是增加自己的適應性。

    「認清真相,仍然熱愛生活。」在高豔看來,這或許是減輕求職焦慮更合適的方式之一。「我們在設定人生目標或確定職業價值觀時,通常有兩方面的追求。一類是外部的追求,比如金錢、職位等,‘錢多事少離家近’;一類是內部的需求,比如自我成長、美的追求、利他等。」

    高豔表示,心理學研究表明,外部目標往往和人的焦慮痛苦正相關,內部需求則與成長與適應性正相關。過度追求外部目標,容易陷入叔本華提出的「鍾擺人生」——沒追求到時痛苦,追求到後無聊,人生在痛苦與無聊中反復搖擺。

    「這時候,問問自己內心真正的理想和願望、真正的內心所向,擁有一個穩定的精神內核,才能抵抗住社會風浪的侵襲。」高豔說。

    (應受訪者要求,文易、劉暢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餘冰玥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7月13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