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合肥的24小時
這些年,誰是中國進步最快的城市?不少人給出的答案是:「合肥!」
誠然,二十年前,在我國城市版圖上,合肥的經濟總量排在80名開外;現如今,它是20強的常客。
合肥的一路逆襲,離不開科技創新。知名科學雜誌《自然》發佈的報告顯示,2023年,合肥居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
科技創新並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天天、一年年地積累。那麼,科創合肥的一天,是什麼樣子的呢?
時間:早上8點
電池專家徐愛琴:「為首位產業‘加電’」
小小電池包,蘊含大乾坤。在續航、充電、重量及性價比等方面找到平衡點,是電池專家徐愛琴的日常工作。
汽車是安徽合肥的首位產業。這些年,作為安徽汽車工業揭幕者,江淮汽車順勢而為、發力新能源賽道。徐愛琴是見證者,更是實踐者。2011年,從合肥工業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碩士畢業後,她就紮根這一賽道,經歷了江淮十餘款純電乘用車的研製。
一款新車,如何配置電池?
徐愛琴告訴人民網記者,第一步是明確需求,比方說,續航達到500公里、電量從20%充到80%不超過二十分鐘等;第二步是找到滿足需求的電池。「找的過程並不輕鬆,我們優先選擇市面上已有產品,如果不行,就進行優化甚至定向開發。」
合格的電池包,性能與安全相輔相成。
早上8點,徐愛琴就來到電池安全測試櫃前。今天的任務,是觀察新款電池在最高130℃環境下的安全表現。
「在電池領域,熱失控安全——即當一顆電芯出險時,整個電池包的安全最為重要。」據她介紹,經過不懈努力,江淮汽車推出蜂窩電池,實現熱隔離、電隔絕、熱電解耦。「我們對每一款電池包,都要連續進行100次爆炸試驗,不允許出現1例電芯爆燃後發生熱擴散的情況。」
小小電池包,驅動電動汽車前行,更推動首位產業發展。2023年,合肥汽車產量134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74萬輛、位居全國前5。
時間:下午2點
創業者韓東成:「核心技術買不來」
「今天,我沒有像往常一樣拿講稿。」6月22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典禮上,校長包信和脫稿演講。他揭秘道,「這並非記憶力陡增,而是我校光學專業博士畢業生韓東成的助力。」
他說的「助力」,是指韓東成自主研發的「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
這項技術,能將演講稿在包校長面前的空氣中清晰成像,而不為其他人所見。更神奇的是,人們可以在「像」上進行操作,就像在電腦上那樣。
接待完上午訪客,已是下午2點。這些天,不少人慕名到訪東超科技——這家公司由韓東成創立於2016年。彼時,他還是中國科大研一的學生。
「空氣成像的實現,關鍵在玻璃。」韓東成說,為研製出滿足要求的玻璃,團隊百戰百敗、百敗百戰。在東超科技,有一間堆放未達標玻璃的房間。「每一塊,都代表一次失敗,也是一次新嘗試的開始。」
天道酬勤。隨著負折射平板透鏡,以及交互所需的傳感器相繼研製成功,東超科技掌握了可交互空中成像技術。
「核心技術買不來!」回顧攻關歷程,韓東成感慨,這項技術曾受製於人,「現在,我們實現了從跟跑、並跑到領跑。」作為領跑者,東超科技將技術應用於展示、醫療、車載、家居等領域,公司估值30億元。
在合肥,科技創業層出不窮。全市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88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000多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1.1萬戶。
時間:晚上8點
技術骨幹孫漢濤:「未來產業,已來」
晚上8點,孫漢濤結束一天工作。
最近,作為中電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技術骨幹,他格外忙碌。「我們正聯合相關企業,依託不久前發佈的504比特‘驍鴻’芯片、研發量子計算整機,並接入自主開發的‘天衍’量子計算雲平台,開放給全球用戶使用。」
量子產業被稱作未來產業。但現實中,量子科技早有應用。與量子打了十年交道的孫漢濤說:「未來已來。」
孫漢濤,90後,河南人。十年前,從吉林大學本科畢業後,他直博北京大學,研究量子輸運。2019年,他投身產業,加盟杭州互聯網大廠。今年初,他轉戰合肥,成為中電信量子集團量子計算技術部牽頭人,負責集團雲平台建設、物理機調控等工作。
孫漢濤和同事們的成績有目共睹。
就拿雲平台來說,目前,「天衍」量子計算雲平台已接入祖衝之二號同款176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機,實現真機、仿真機雙雙領先。孫漢濤透露,中電信量子集團還打造出基於國產指令集的量子編程框架、量子計算教學應用和產業應用生態體系,「相當於把硬件、軟件都牢牢攥在手中。」
身為一名「老兵」,他感到,在合肥從事量子工作,充滿自豪感、使命感。
「合肥量子企業數量全國第1,擁有量子賽道頭部企業,以及中電信量子集團這樣的國家隊。」孫漢濤表示,將繼續努力,為夯實產業發展多作貢獻。
在「孫漢濤們」的努力下,合肥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未來產業發展可圈可點。
時間:淩晨2點
研究員劉曉迪:「坐熱基礎研究‘冷後備’」
淩晨2點,劉曉迪端坐檢測儀器前,仔細觀察氫氣在不同壓力下的變化。「從把氫氣充進壓機到加壓完成,算上記錄數據的時間,至少得十幾個小時。」對她而言,通宵做實驗是家常便飯。
「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對於「氫」,大部分人都不陌生。但鮮為人知的是,在超高壓環境下,氣態氫有可能變成金屬氫。學界曾預言,金屬氫或將具備室溫超導、超流等新奇物理性質,應用前景廣泛。
劉曉迪,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研究員。2013年,從中國科大博士畢業後,她甘坐基礎研究「冷後備」,埋頭製取金屬氫。「我的幾乎所有工作,都圍繞這條主線展開。」
製取金屬氫被稱為「高壓物理學聖盃」,難度可想而知。
「如何產生超高壓,是難題之一。」據劉曉迪介紹,業內猜測,想要得到金屬氫,壓強需要五六百萬大氣壓,而一萬大氣壓相當於一隻大象穿著高跟鞋踩在地上產生的壓強。
實驗中,她操作壓機,利用金剛對頂砧,向氫氣加壓,「目前,我們的壓強已經接近製取金屬氫所需的壓強。」
人民網記者看到,當壓強超過五萬大氣壓,氫氣就變成了無色透明的固態。到了幾百萬大氣壓後,透明度下降,呈現相變——即從固態變為金屬態的跡象。
「這給了我們十足信心。」劉曉迪表示,正通過優化壓機、對頂砧、工藝等,盡快實現超高壓強,進而成功製取金屬氫,探索其中的超導超流等新奇物理性質,「坐熱基礎研究‘冷後備’。」
當劉曉迪走出實驗室,天邊已泛起魚肚白。
這是科創合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24小時。
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張磊、盛楚宜、陳浩)